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大戰新加坡最強劍客─與Nobilis Ars Dimicatoria 的教練交流[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與相識已久但從未碰頭的新加坡朋友Kenric Lee 見面的日子。筆者從他數年前剛開始參與新加坡那邊的自由劍擊團體便與他有聯系,見證著他一直變強,逐漸成長,到後來自立門戶,成為那邊Nobilis Ars Dimicatoria 劍術會之教練的歷程。過程中我們也經常交流對各地不同的劍術的看法,甚至一些比較靈異的經歷體驗。也因此,筆者有幸獲邀擔任了他的劍術會的名譽顧問。

  多年來也有一些從新加坡來的劍客,到香港跟筆者交流,我經常從他們口中聽說了Kenric Lee的實力有多強,把誰打傷了的故事接踵而至。後來也得知他把台灣的某人打慘了的事情,結果對方雖然口頭上答應了會分享影片,至今一年時間還不願把對打 影片放出來,只輕描淡寫地用來宣傳自己製作的東西有多安全,被這樣打慘了都還不致受傷那樣。由於以上的朋友都和筆者交流過,所以筆者能從他們的水平推斷 出,他們口中的Kenric Lee 大概有多厲害。當然,Kenric Lee 也有發過一些自己練習的鋼劍片段給筆者過目,的確是非比尋常的「快,狠,準」的。動作是標準的德國劍法,學生陳曉東同學看過後,更說簡直就像是從古書裡跳 出來的人一樣。

  因此,這次Kenric Lee 乘著往台灣,為黃郡儀小姐創辦的「獅心歐洲劍術會」舉行劍術講座的機會,來香港與筆者碰面,是一次雙方都期待已久的。到底筆者有沒有Kenric 期待的那麼強呢?筆者近年不斷研發的「我流劍術」,在面對著高層次的「德國劍法」時效果將會如何呢?這是筆者自己都想知道的。


  不發勁的話,刀會被報紙吸收掉速度而停下來

  由於新加坡法規很嚴,能試斬的機會不多,所以筆者先讓Kenric 進行了久違的試斬練習,而且體驗一下我們經常用來訓練的「濕報紙卷」究竟是怎樣的難度。





  這是Kenric 第一次試斬濕報紙,他發現了不發勁的話,刀會被報紙吸收掉速度而停下來。所以需要每一刀都發勁才行。而且像今天這樣,斬了幾個膠水瓶後,地面一片濕滑時,還能如何力從地起的發勁呢?這將成為他之後努力的課題。


  誰料在第一局時,筆者便被Kenric 的高速迴轉德式劍打個正著,一擊致命

  試斬練習之後,便是自由劍擊時間。筆者先上,一會這位新加坡最強劍客!由於在試斬時筆者留意到Kenric 的鞋打滑程度很嚴重,而筆者的鞋是經過挑選能比較防滑的,故此選擇了站在水洼上,而且也不作邊界計算,好讓Kenric 能發揮得更好。筆者為設定上較公平起見,也選用了無裝甲計法,故以「野太刀」上陣,對Kenric 的「歐洲長劍」。後來在他跟各同學交流過後,又邀請筆者再戰一次,所以總共打了59回合。

  由於Kenric 在台灣奔波了兩場講座,再經過在香港陪母親購物之旅,已經身心疲累,而筆者剛巧之前一晚示範發勁時也拉傷了右肘。故此大家都言明會輕鬆玩玩。誰料在第一局 時,筆者便被Kenric 的高速迴轉德式劍打個正著,一擊致命,這時不禁心想:「竟然能將單人練習的那個鋼劍速度,直接發揮在充滿壓力和不穩定性的對戰場上!Kenric 的確厲害!」,並趕緊調整自己的輸出,回復最高狀態應戰,反正除了地滑限制步法之外,手的傷根本不影響發揮。

  之後在不停互相交擊,打 失,變招之下,筆者感受到Kenric 的攻擊,莫說是以無裝甲算法是致命的,即使是以「穿甲」算法去看,也是會被打透的力量。而且在這樣高力量的攻擊下,Kenric 的出手還是一樣地準確,即使在打失了,劍尖還是保持「在線」,對準目標,非常難纏!加上假動作對Kenric 的作用也不大,Kenric 為人很冷靜,動作很精準,經常能將假動作擋下來,或是退後閃過。而且在操作距離上,Kenric 也有很獨到的靈感,往往在筆者的攻擊距離外進行德式迴旋擊,等到他的劍剛好指著前方時才進入危險距離,讓筆者無法中斷他的迴旋動作。

  筆者唯有調整攻擊路線,改為走下向上的攻擊方法,並發現這個方法相對上有較佳效果。而在第二輪的對戰中,由於地面已開始變乾,筆者也解放了步法部份,開始與Kenric 跳起舞來,所以有較多的單手遠距狙擊出現。

  無論如何,這一戰都是筆者久違了的激戰。一戰過後,因類風濕導致缺損了一條血管的左股骨已經麻痺起來,報廢了,哈哈!而Kenric 經此一役之後,明白場地濕滑帶來的影響,開始體會到為何筆者會將發勁與步法脫鈎,著重發展「凌空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在步法受限之下,所帶來的問 題。


 Lancelot vs Kenric


  之後Kenric 稍作休息,便和其他在場的學生練習,分別為鄧民傑同學持長直刀,鄧證澄同學持雙中國刀,和李漢榮同學持中國雙手直刀作戰。其中雙中國刀是Kenric 以前沒有面對過的組合,感到非常有趣,經驗難得!他發現如果雙刀耍得好的話,用歐洲長劍是很難應付的。這大概是因為歐洲長劍如果一粘劍了,就會被另一把刀 砍掉。

 
 Kenric vs 鄧民傑 


 鄧證澄 vs Kenric


Kenric vs 李漢榮


  最後,大家都慶幸著手腳齊全,沒被Kenric 大卸八塊下,合照留念,結束了一天的交流活動。在此再次感謝Kenric 來讓大家見識到高層次的歐洲劍術。


 謝謝鄰居方先生幫忙,替我們拍下了這張戰後合照。從左至右分別是鄧證澄同學,李漢榮同學,Kenric Lee 教練,筆者與鄧民傑同學。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大相逕庭的技擊重點─與新西蘭的HEMA 朋友練習[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我們有幸得到一位來自新西蘭練習HEMA (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史實歐洲武術)的朋友 Cat Leung 先生到訪。他曾練劍擊三年,意大利式決鬥刺劍兩年,德國長劍三年,平常主要用鋼劍或膠劍進行對打訓練。由於假期回港探親的關係,趁機會到來一起練習交流。 由於Cat 先生不久前才在對練中弄傷了右手,所以這次到訪只能用雙手兵器,就是德國長劍了。


  理念上可稱為「殺人刀」,既追求殺敵,也漠視自保

  Cat 先生到步後先跟我們聊聊他在新西蘭的訓練方式。他說平常訓練中,他們是不攻擊手部的,因為他們認為攻擊手部並不致命,也有認為手戴了鋼甲後,即使打中了也 沒效果。故此他們只攻擊認為能殺人的部位,比如頭,頸,身等。而且由於長期用鈍劍練習,所以並不習慣把對方的刀劍當成鋒利的去看待,對自身被擊中並不在 意。這種在理念上可稱為「殺人刀」,既追求殺敵,也漠視自保。而我則提出了德國劍法中,無裝甲劍術是不戴鋼甲的,如果以無裝甲劍術作模擬的話,即使手戴鋼 甲也需以素肌的效果去計算。若是以裝甲劍術作模擬的話,則本應全身鋼甲,而且打法改以摔技及半劍刺為主,而非使用常見的「大師級攻擊」了。

  事實上,在德國無甲劍法裡也有攻擊手部的記載,如下圖:


 Talhoffer 文獻中其中一頁,清楚顯示斬手能造成的效果
source: http://cdn.playbuzz.com/cdn/40694bd0-b453-4f6b-9b41-5dfd33178182/95120901-5250-4a07-8ab3-aa08a8e4e666.jpg

   
  一方面既讓自己活命,另一方面也可以「選擇性」地保存對手的性命,是屬於「活人劍」的範籌

  故此在本門練習的過程中,攻擊手部是一大學問。再者加上手往往是最接近自己的目標,也是相當脆弱的部位,根本不需要重擊便能產生影響戰鬥力的即時效果。 所以若要在對戰中全身而退,最方便就是命中對方手部後,讓其無法繼續戰鬥,而自己則退居於敵方還擊距離之外那樣。這種理念,一方面既讓自己活命,另一方面 也可以「選擇性」地保存對手的性命,是屬於「活人劍」的範籌。在歷史上,日本的北辰一刀流和菲律賓的短刀術,都很著重這方面的技巧,菲律賓更稱此技為「剝 蛇牙」,就是讓毒蛇無法咬人,奪取了對方的戰鬥能力的意思。


  我發現了粘劍滑劍的問題後,主動採取不粘劍滑劍的短勁連擊打法罷了

  另一方面,Cat 說他們那邊很著重德式粘劍的技術,都是一開始先把劍打出去之後進行粘劍及滑動的糾纏攻擊。而他從影片上發現我這裡並不流行使用這種技術。我說這是故意的。 他起初想到會不會是器材問題造成不容易粘劍呢?我解釋說在我過去練德國劍法的年代裡,要粘劍還是隨時都能粘的,只是後來我發現了粘劍滑劍的問題後,主動採 取不粘劍滑劍的短勁連擊打法罷了。


  以「冰山一角」視為全部的來練,則肯定出問題

  除此之外,Cat 亦發現我能從很遠的距離就快速出手,有效擊中對方,我說這是以短勁發出的攻擊,所以能在無拉弓及無先兆的狀態下出手。而這也令他想到為什麼在德國長劍裡, 並沒有這一類遠距離攻擊的做法呢?我解釋說,其實現存的德國劍術文獻裡也明言著,所記載的技術僅為「冰山一角」,所有基本部份均沒有記載。若僅以「冰山一 角」視為全部的來練,則肯定出問題。

  而在跟我對練後,三位學員也先後跟Cat 先生練習自由劍擊。學員們均感嘆Cat 先生的德式同時攻防技術精妙,經常能一擊命中致命的位置,而且當中還混合了意式決鬥刺劍那種像穿針引線一樣的轉向刺法,一邊往目標前進,一邊巧妙地轉向, 繞過對方的防守,擊中目標。與Cat 先生練習,曝露出學員各自的問題,成為日後加緊努力的目標,實是難能可貴的學習經驗。


筆者與Cat 先生的自由劍擊練習


  筆者是先以無甲計法,用野太刀與Cat 先生的無甲長劍進行首十二回合的自由劍擊。之後是以身上所穿的裝甲計法,換了中式雙手大刀,繼續與Cat 先生練習十二回合。


 學員Eric 以單手中國劍與Cat 先生的自由劍擊練習


學員盧建渝以歐洲刀與Cat 先生的自由劍擊


學員麥銘庭以中式雙手長刀與Cat 先生的自由劍擊Youtube 版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千月堂斬蓆日─日式試斬練習[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過去龍德體育學會大多數以濕報紙卷作練習目標,其特性是對鋒利度要求不高,對刃筋要求也不大,但對發勁則存在著相當高的要求。其次,報紙並沒有紋理方向 的問題,除水平斬因穿透路線最短而會顯得較容易之外,其他方向的難度都很平均,故此筆者認為是比較貼近古代實戰的一種目標。因為人體存在血壓,皮肉被切到 時,就像一個氣球爆破一樣,很易便破裂受傷的,對刃筋和鋒利度要求的確不大,而且也不存在紋理方向性的問題。人體的最短穿越路線,和報紙卷一樣,大多是水 平線為最短。另一方面,人體有一定的重量,再加上骨頭的阻力,要穿過的話需要一定程度的發勁。再加上報紙目標較易準備好,所以我們一直以來都喜歡採用不同 口徑的報紙卷作練習對象,以測試自己的技術到達何等程度。

  而日本的塌塌米草蓆,則是從上世紀中開始,成為練習試斬的目標。它的硬度比 報紙卷高,對鋒利度和刃筋的要求較高,但除卻水平斬之外,阻力明顯比報紙卷細,所以一般對發勁的要求不大。水平斬會困難是因為剛好和植物的纖維成完全對抗 的狀態,所以在各種不同方向之中是最高難度的。而由於用來試斬的塌塌米都是用過後回收的,不同的使用時間及製作工藝,也影響了其質料特性,故此其實每一卷 蓆的難度也可以有相當大的差距。

  由於筆者近期的短勁技術,必須採用流線刃,所以也生起了去試斬日本塌塌米的念頭,以測試自己的短勁和流線刃,在這種對鋒利度和刃筋有高要求的目標上,效果如何。

  筆者的其中一位學員李嘉旺同學,同時也是日本居合的練習者。在他的介紹下,我們便與他練習的道場─千月堂,合辦了一次日式試斬訓練日。


 我們一眾學員,朋友,及千月堂的人員合照留念


  一種不倚靠與地面接著力的發勁方式,亦即「凌空勁」
  
   這次練習裡,筆者測試的是來自三個不同的劍匠出品的特製中國雙手直刀,經自己改造成流線刃。設計是相同的,但材質,劍匠及產地都不一樣,平均2.2公斤,與 平均1公斤的日本打刀相比起來,屬較重型的刀。而筆者試斬時採用的手法,與一般常見的不同,是一種很輕鬆,甚至可稱為懶惰的短勁。即使在斬三太卷,即以三 卷塌塌米捲成的目標物時,也只是用上了「比較認真」的中型斬法,而非刀在身後或頭上的大型斬法。後來更測試了單腳,身體傾斜,失去平衡的姿勢下試斬。因為 筆者所練的是一種不倚靠與地面接著力的發勁方式,亦即「凌空勁」,是適合作濕滑地,或奔跑中,或跳躍翻騰中所使用的發勁,很切合實戰時的機動所需。


 筆者觀察學員練習,作出臨場修正指引



 筆者以「劈刺法」試斬較遠距離的目標,這是自由劍擊中經常用以攻擊對方手部的方法



 筆者的隨意一擊



筆者以左手單手持刀柄尾部,使出了最遠距離的下向上斜斬。刀穿過目標後,經過頭頂上空時,目標才開始分開!


筆者以單腳站的狀態下輕鬆試斬,面上還掛著笑容。



筆者的試斬片段


  除筆者以外,當日參與的學員和朋友,都得到了一次極佳的學習體驗,各自測試了自己的技術,以及手上的刀劍,能在這種傳統日本刀法練習目標上,做出怎樣的效果。在這裡筆者為千月堂的友善招待致上萬分謝意,並期待著下次的交流日!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Lancelot 式完美平衡─借重與靈活性的完美配合[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以往筆者從古董中國刀劍、日本刀劍及歐洲刀劍數據中,知道不同地方的刀劍,由於打法不同,故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平衡取向。可是這個想法最近被打破了!

   事緣朋友買了Longship Armoury 的一對神龍中國劍,由於朋友的要求,此雙劍造得特別輕靈。筆者拿上手後,首先是覺得沒有古董中國劍那種尖重的感覺,經量度後發現平衡比例更偏重歐洲劍,心 中不禁擔心會否借不了力斬東西呢?因為歐洲劍普遍有借力不足的問題。但後來測試後,效果卻異常滿意,在剛性不減的情況下,開了坑的劍刃在穿過目標時,減少 了接觸面積和阻力,故特別暢順,斬刺性能一流。


一對Longship Armoury 出品,John Lundemo 製作的神龍中國雙劍


 一對Longship Armoury 出品,John Lundemo 製作的神龍中國雙劍


劍鋒經筆者以8000目打磨後掃鋒,50度的戰場式鋒口。劍脊為了減重改成了漕。


 柄是仿象牙的膠


 護手不論以什麼方式握都舒服不刮手。


 護手不論以什麼方式握都舒服不刮手。


護手不論以什麼方式握都舒服不刮手。


 護手不論以什麼方式握都舒服不刮手。


  除此之外,筆者更發現此劍有一特質,就是劍尖的移動和手是完全同步,既沒有半點延遲性,也不會移動得太多。這是非常得心應手的手感。從此,筆者就愛上了這種手感,並希望找出方法可以輕易確認出擁有這種手感的刀劍。   


  

  經過一番思索及拿上不同的刀劍揣摩之後,筆者發現這個特性並非之前所關注的各國平衡與總長比例那麼簡單,也不是平衡離手多遠的問題。而是整個重量分佈的調整,故非現在常見的刀劍數據所能表達。後來,筆者找到了測試的方法! 


  Lancelot 式完美平衡:刀劍就會成水平的狀態上下移動。

   在這個測試中,我是借助地深吸力將劍拋起,再讓它自由落體落下。如果刀劍的尖不夠重的話,會拋得比劍柄那邊高,從而出現延遲下降的情況。而如果刀劍的尖 太重的話,則會不太動,只有柄自己在上下擺而尖則停留在原處。所以,完美平衡的情況下,應該是刀劍柄和尖都一起上下擺,擺幅完全一樣大。這樣,刀劍就會成 水平的狀態上下移動。這種刀劍既有威力也靈活。測試影片如下: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士別一年再戰銀月─風險管理的重要性[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去年曾經和北京高手銀月過招,今年差不多時間,他又因工作到深圳一趟,在四月十七日那天,和一眾廣州及深圳劍友進行交流。後來由於工事提早完成,決定來 香港找筆者再次過招。士別一年之後,去年的刺客劍法會有什麼改變呢?面對有場地規限之下,對戰術和心理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由於用了數 年的公家日本刀RSW 擬真兵器在較早前被我打壞了,這次就只有歐洲長劍能提供給銀月一用。歐洲長劍全長47.25吋,刃長36吋,重量為3磅,平衡4.25吋,比天冥的 46.4吋全長,34.4吋刃長稍長,也比天冥的4.75磅和平衡6吋輕,是佔了長度和速度優勢的兵器。而我用的天冥,比上次跟他打時用的那枝還再重了一 些,去年用的是4.5磅,4吋平衡。可我這方是穿甲的,所以彌補了一些劣勢。


  所謂「風險管理」,就是要讓自己盡多可能性下「不死」

  在過去一年裡,銀月從去年一戰中汲取了經驗,改變了刺客劍的打法,嘗試多注重活命。而他最近一次對戰,有和我在深圳的學生「貓劍士」打過。當時我觀察過 他影片就分析過,他的攻擊動作中,可能存在著「風險管理」這問題,因為他的攻擊一般是接近「示現流」的先動身後動劍,身帶刀行的陽性發動機制,動作先兆比 較大。不過他年輕力壯速度快,再加上心態保持很閒的狀態,精神上沒什麼殺氣,所以「貓劍士」很多時都來不及防守就吃重招了。我還笑說如果在幕末,他可能是 維新劊子手劍客呢!不過如果能夠做好「風險管理」,則能進入劍豪的等級。畢竟所謂的殺人刀和活人劍,分別就在這裡。

  所謂「風險管 理」,就是要讓自己盡多可能性下「不死」。唯有好的「風險管理」,才能讓劍手在沒有太多死亡威脅下出手,可以減低出手的風險成本,從而增加技術發揮。如何 才能改善「風險管理」呢?主要來自兩方面:1. 適當的戰術,因每種戰術有其對應著的敵對戰術,如能運用得當,風險自然降低;2. 適當的距離分類,在每一個不同的距離中,能用的技術有不同,在錯誤的距離用上不適合的技術的話,風險會大增。


  將自己歷來的經驗和技術編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

  而我自己在這一年來,又有什麼成長呢?主要就是將自己歷來的經驗和技術編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製作成四種戰術的互相對應法,以及五段距離的定義及每段能 應用的技術分類。除此之外,也整合了對重型刀劍的操作心得,研發出陽性陰性發動以外的獨門「短勁」,然後又以此「短勁」開發出一套新的攻防體系,讓重刀能 高速作戰。

  所以這一次練習,正好可以看看自己這一年來的成長是不是實在的,還是只是「自以為是」。




  銀月幾乎是採取了「全攻型」打法

  銀月是首次在有限制的場地中進行對戰,他反映場地對心理造成了一定影響,就是怕退後會掉出界外,所以不斷迫自己「勇往直前」「猛烈搶攻」。在26局的攻 防戰中,銀月幾乎是採取了「全攻型」打法,不只在未接戰時採取先攻,同時也在我發動攻擊的情況下,以「直接攻擊」取代防守動作。這種做法呼應了之前提及過 的「風險管理」問題,是很高風險的戰術,視自己生死於道外,只求命中對方。好處是反應很快,因為腦袋裡要考慮的事情少了,只要一進入攻擊距離,或有什麼風 吹草動就進攻。代價是往往自己也會中招,因為沒有先處理好對方的攻勢。

  其次,這也反映出過去銀月所採用的防守是閃避為主。因為地型限 制閃避空間,不敢用閃避時,便出現「全攻不防」的狀態 。採用閃避為主的好處是,腦袋負擔輕,有什麼事情不對勁就躲出對方攻擊範圍,鐵定沒事。代價是,很難以短打長。這和去年與銀月拿日本打刀對戰的經驗吻合。

  其實在有限制的空間內還是能作出閃避的,不過要閃得很精巧,不是那種「逃啊」的閃避法,而是只閃躲會被打中的部位,其他部位幾乎都留在原距離內,以便立即進行反擊。

  而我方這次的實驗是採用新型的重刀短勁攻防,運用四種戰術及五段距離的分析法,結果還是很滿意,可以追得到銀月的「仿示現流」猛攻。而且體力消耗比去年少。也可能因為場地限制之下,不需要追著以距離拉打的銀月跑吧?

  最終,銀月的「高風險」戰術,導致到出現「技術性擊倒」的情況。幸好他很快就康復了。希望經此一役,銀月能夠探討出如何有效管理風險,不要經常「以身犯險」。這樣他就能進入「活人劍」的劍豪境界。


 首局兩雄相遇,刀劍相交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