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中國單手劍」VS「歐洲手半劍」──RSW(擬真兵器)的台灣之旅(一)[Lancelot Chan]

2004年時,我曾經得台灣的「劍藝協會」前秘書長Sharon接待,展開了為期14天的台灣交流之旅。對我而言,這是一次十分深刻的回憶。

在此之前,其實我對台灣這片土地並不陌生:家母本身就是台灣人,是家父年輕時負笈台灣所認識的。由於如此背境,我自少便經常回到台灣生活,可謂是我的第二故鄉。

  然而這一次旅程跟以往完全不同,我是要把「RSW」的理念,帶到台灣這片土地上。

把「RSW」的理念帶到台灣

從我在網上發放對打片段開始,網上的武術論壇便一直有人懷疑我的打法究竟實用與否,一些網友更邀請我到台灣去進行交流。

那時候,正我我剛剛完成了碩士畢業論文,打算先好好休息一番;加上有台灣朋友曾跟我訂製了一些「RSW」(擬真兵器),也想藉此機會跟他們認識及交流,於是便決定到台北一趟,與當地的武術同道進行對打交流。

  由於考慮到乘搭飛機有種種限制,所以在我出發到台灣之前,便先把一些「RSW」郵寄給Sharon,當中包括:一把歐式手半劍、一把日本刀、一把中國劍及兩把匕首。這就是在稍後交流中所使用的主要器材。


  「中國劍」較重,反而歐式「手半劍」較輕


 在台北與網友們見面交流劍術合照留影


20046月,我平安抵達了台北。而在台灣的首位對手,正是跟我訂製了「RSW」(擬真中國劍)的朋友Kingfoolish,他修習的是「太極劍」。

然後,我再與另一位朋友「繚亂」對上,他是修習的是「武壇」系統的「昆吾劍」。而第三位對手Ryan,修習的是「洪門刀」,不過由於我並沒有帶「RSW」的擬真中國刀,所以只好「借劍代刀」來打。

  當各人接觸過以真實重量及重心設設的「RSW」, 均發現原來「中國劍」是比他們用慣的武術劍較重,反而歐式的「手半劍」比想像中較輕。這一點是可圈可點的!因為電影裡的歐洲劍形象都是很重,而國術中劍走 輕靈的思想亦讓人以為中國劍會很輕。但從真實刀劍的厚度去看便可知,歐洲劍雖然較闊但也很薄,而且護手及劍首都是鋼製,將平衡點拉近手,感覺就會輕了。而 中國劍的厚度,可說是相等於歐洲的破甲刺!因為要用輕靈的手法也能打出穿過骨頭的威力,故此平衡點是比較傾向劍尖的。


以「RSW」作發勁,必須穿戴護具才能承受


 在台北與網友們見面交流劍術,講解Hanging guard 反擊斬的用法


交流過後,我為大家作了一場簡介,解釋在對打過程中自己所用的技巧,並介紹了歐洲中世紀的劍術。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所使用的「歐洲劍法」,其實只屬於粗 淺、初步的打法,還沒有涉及德國的黐劍劍法及同時攻防的技術。然而對與我接觸的台灣朋友來說,卻是首次親身接觸歐洲中世紀劍術的機會。

當年我們能不穿戴頭盔、面罩、手套等護具而進行對打,是因為當年的功力與今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故此還可以勉強保持安全。

  自從近年改投李克勤師門下,專修中國雙手刀法,漸漸領會「發勁」的功法後,對打中光是手套薄一點都會受不了,更徨論不戴頭盔、面罩了。

  
  後記


 當時我們交流對打的場地,是「國家音樂廳」旁


此外,當時我們在「國家音樂廳」的旁邊進行對打,亦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台灣社會與香港真的很不同,在香港的公園中作比武活動,很容易會遭到警察驅散;而在台灣,即使在政府建築物前進行對打,卻不必擔心會被警察帶走。而且這地方還有上蓋擋雨,令對打不受天氣影響。

自由開放的社會,實在是令人羡慕。加上完善的保健制度及民主的政制,可說是中華民族最後一片樂土。

(待續)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玩具」變成「國際性產品」──RSW(擬真兵器)取得專利權的過程[Lancelot Chan]

對一般人而言,「RSW」似乎很笨拙,像玩具多於真實的兵器。然而對一個願意認真研究史實武藝的人而言,真實的重心與重量是左右一把刀劍使用方法的主要因素,「RSW」無疑比木製的練習用刀劍為優;而較技過程中的安全性,能在免除裝甲影響動作下進行全速對打,亦是金屬製的真刀真劍所不能及的。

  事實上,這也並非甚麼秘密,因此特地在此分享,希望讓大家對「RSW」的誕生能有更完整的認識吧。


  背景說明

當我仍是中學生時,某次在探望母親的路途上被打劫了。過程中,周遭的途人無一願意幫助,也沒有警察的巡邏。那一刻我的感受很深刻,明白到社會上不幸的弱勢社群所感受到的無助感。

然而面對命運的無奈,一切逆境都只能夠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

  同時,我的病也因為消炎葯發揮了作用,而得到暫時的緩解。雖然已經鈣化了的關節及壞死了的血管已經沒有救了,但作為一個武者,手上還有什麼能發揮的,都應該盡量發揮。故此我也一步一步加強訓練,嘗試將痿縮了的肌肉復甦過來。


  早期的「玩具」比武
 

 以空心膠的兒童玩具作兵器對打練習,很容易折屈


在與朋友作兵器比武之初,我們只是隨便找些廢木條、廢天線在比劃,但我們發現用這樣的器材來打,即使是輕著手來用,打中手指時仍會受傷得很嚴重,一個傷就夠休養一個月,很不划算。

之後我們轉用現成的空心塑膠玩具,可是這些玩具的強度並不足夠,經常出現屈折的情況。畢竟這些玩具並不是練武的器材,給小孩子玩耍的東西要非常安全才行的。

  為了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開始自行改造這些玩具,令它們變得堅固一些。不過性能還是很勉強。

  引進美國的製作技術



以陳浩明(左圖)帶回來的技術再加上邵展斌(右圖)改良,成為了較安全和耐用的「玩具劍)

這樣過了數年,大家都從中學畢業了。由於陳浩明要到美國留學,我跟他作送別一戰之後,活動便暫告一段落了。

就在陳浩明留學美國的過程中,他吸收了當地一些玩具劍的製作方法,趁放假回港時跟我們分享。

當時我們分工合作,分別負責劍刃、護手及手柄的製作,終於製作出一枝耐用又安全的「玩具劍」。這時的「玩具劍」雖然還沒有真實的重量、外型及重心平衡,但比起之前的「玩具」已好用得多。


  自行研發的「RSW」問世


在玩具劍中加入鋼材,令玩具劍出現與真劍相同的重量與平衡

  由於我一直有「求真」的心態,此後數年便不斷在網上尋找真刀、真劍的資料數據,也開始從不同途徑接觸真刀真劍及學習其史實武藝,因此便嘗試在「玩具劍」中加入鋼材,使之也能與真刀真劍有著相同的重量和重心平衡。


 經家父(陳逸翁)改良外觀後的初版RSW(擬真兵器,Realistic Sparring Weapons)


同時家父(陳逸翁)也參加了產品設計的工作,從外觀、護手以至劍首等部位,作了一次全面性的提升。而製作方法也更新了,使這產品變得防水,從而能加上潤滑油以模擬真刀、真劍在金屬碰撞後所發生的「黐劍」情況,從此便能讓用者發揮出更寫實和更高層次的真劍技術了。

  這時候,才真正進入了「RSW」(擬真兵器,Realistic Sparring Weapons)的階段。
  
  國際性交流,全面改良「RSW」性能

在「RSW」面世之後,我開始不斷在網上尋找同好,約定逢星期日到公園裡進行交流。在過程中,我結識了不少各大武術流派的好友,在技術上獲益良多。

同時,我亦因活躍於國際刀劍論壇,歷年來不斷有外國朋友到訪,跟我交流劍術。這些朋友從內地、新加坡、日本、韓國、台灣、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法國、澳洲、新西蘭乃至英國不等,可謂遍及全球。

  在跟他們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讓我得到支持及肯定,其中亦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進一步改良「RSW」,增強穩固程度而不失安全性。
  
  突破技術困難,取得產品專利

 現在的RSW(擬真兵器,Realistic Sparring Weapons)
上圖是為客人訂造,厚橢圓柄,雙層護膠的中式直刀,採用高性能環保工業用膠水製作,配以飛機材料強化,及安裝彈性刀尖以增強安全及耐用程度 

  在上述的各種基礎下,我們近年才能製作出巨大的刀劍,甚至是大型的彎身刀劍,依然能保持耐用性及安全性。當中其實是跨越了不少製作技術上的障礙及困難,才能夠做到的。

2003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開始資助本地發明的產品。「RSW」經申請及審核後,我們得到批准獲發資助,從而申請到香港的短期專利。對「RSW」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在此,再一次衷心感謝一直以來支持、包容,愛護「RSW」的劍友!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