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時,我曾經得台灣的「劍藝協會」前秘書長Sharon接待,展開了為期14天的台灣交流之旅。對我而言,這是一次十分深刻的回憶。
在此之前,其實我對台灣這片土地並不陌生:家母本身就是台灣人,是家父年輕時負笈台灣所認識的。由於如此背境,我自少便經常回到台灣生活,可謂是我的第二故鄉。
然而這一次旅程跟以往完全不同,我是要把「RSW」的理念,帶到台灣這片土地上。
把「RSW」的理念帶到台灣
從我在網上發放對打片段開始,網上的武術論壇便一直有人懷疑我的打法究竟實用與否,一些網友更邀請我到台灣去進行交流。
那時候,正我我剛剛完成了碩士畢業論文,打算先好好休息一番;加上有台灣朋友曾跟我訂製了一些「RSW」(擬真兵器),也想藉此機會跟他們認識及交流,於是便決定到台北一趟,與當地的武術同道進行對打交流。
由於考慮到乘搭飛機有種種限制,所以在我出發到台灣之前,便先把一些「RSW」郵寄給Sharon,當中包括:一把歐式手半劍、一把日本刀、一把中國劍及兩把匕首。這就是在稍後交流中所使用的主要器材。
「中國劍」較重,反而歐式「手半劍」較輕
在台北與網友們見面交流劍術合照留影
2004年6月,我平安抵達了台北。而在台灣的首位對手,正是跟我訂製了「RSW」(擬真中國劍)的朋友Kingfoolish,他修習的是「太極劍」。
然後,我再與另一位朋友「繚亂」對上,他是修習的是「武壇」系統的「昆吾劍」。而第三位對手Ryan,修習的是「洪門刀」,不過由於我並沒有帶「RSW」的擬真中國刀,所以只好「借劍代刀」來打。
當各人接觸過以真實重量及重心設設的「RSW」,
均發現原來「中國劍」是比他們用慣的武術劍較重,反而歐式的「手半劍」比想像中較輕。這一點是可圈可點的!因為電影裡的歐洲劍形象都是很重,而國術中劍走
輕靈的思想亦讓人以為中國劍會很輕。但從真實刀劍的厚度去看便可知,歐洲劍雖然較闊但也很薄,而且護手及劍首都是鋼製,將平衡點拉近手,感覺就會輕了。而
中國劍的厚度,可說是相等於歐洲的破甲刺!因為要用輕靈的手法也能打出穿過骨頭的威力,故此平衡點是比較傾向劍尖的。
以「RSW」作發勁,必須穿戴護具才能承受
在台北與網友們見面交流劍術,講解Hanging guard 反擊斬的用法
交流過後,我為大家作了一場簡介,解釋在對打過程中自己所用的技巧,並介紹了歐洲中世紀的劍術。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所使用的「歐洲劍法」,其實只屬於粗
淺、初步的打法,還沒有涉及德國的黐劍劍法及同時攻防的技術。然而對與我接觸的台灣朋友來說,卻是首次親身接觸歐洲中世紀劍術的機會。
當年我們能不穿戴頭盔、面罩、手套等護具而進行對打,是因為當年的功力與今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故此還可以勉強保持安全。
自從近年改投李克勤師門下,專修中國雙手刀法,漸漸領會「發勁」的功法後,對打中光是手套薄一點都會受不了,更徨論不戴頭盔、面罩了。
後記
當時我們交流對打的場地,是「國家音樂廳」旁
此外,當時我們在「國家音樂廳」的旁邊進行對打,亦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台灣社會與香港真的很不同,在香港的公園中作比武活動,很容易會遭到警察驅散;而在台灣,即使在政府建築物前進行對打,卻不必擔心會被警察帶走。而且這地方還有上蓋擋雨,令對打不受天氣影響。
自由開放的社會,實在是令人羡慕。加上完善的保健制度及民主的政制,可說是中華民族最後一片樂土。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