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主場之利─第二屆會員交流賽[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九日,龍德體育學會舉辦了第二屆會員交流賽,場地移師至我們平常上課和訓練的地方進行,是首次在這地點進行正式比賽。參賽人數也從第一屆的七人增加至八人,總場次28場,另加兩場後備組的表現賽,合共打了30場,歷時1.5小時。

   由於場地是大家慣常練習之處,筆者發現他們普遍都展現出比歷屆比賽更穩定的心理質素,從身體語言中能見到大家的緊張感覺減少了,進攻節奏不急不緩,是一 大進步。而且這一次比賽中,即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側移旋身走位,卻一次都沒有出現掉出界外的情況。可見大家的步法閃身都更進一步了。


  賽果公佈
  
  以下公佈這次比賽的成績,每位參加者共有30點生命值(每場對戰 5 點,合共進行 6 場對戰):

  冠軍 盧建渝 13 分(深造班,前冠軍)
  亞軍 朱沛鏗 12.5 分 (中階班)
  季軍 邱湛恩 11 分 (深造班,前冠軍)

  其餘排名
  麥銘庭 10 分(中階班)
  李嘉旺 9 分(中階班)
  李漢榮 8 分(高階班)
  陳建邦 3.5 分(嘉賓)
  鄧民傑 -6 分(高階班)
  最佳反應獎 鄧民傑(高階班)陳建邦(嘉賓) 
  最具耐力獎 李漢榮(高階班)

  

比賽前筆者與一眾參加者合照留影



是日超強颱風迫近,風雲變色,特別有氣勢


 在準備席的兩位學員期待著自己上場一試身手的機會


 每次活動都有賴學員們投入義助,才能順利完成


 李漢榮獲筆者頒授最具耐力獎




 鄧民傑獲筆者頒授最佳反應獎


陳建邦獲筆者頒授最佳反應獎


龍德體育學會副會長陳浩明先生頒贈季軍證書予邱湛恩同學


龍德體育學會副會長陳浩明先生頒贈亞軍證書予朱沛鏗同學


  龍德體育學會副會長陳浩明先生頒贈冠軍證書予盧建渝同學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一擊必殺的迷思─沉重的代價[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近日跟一位練日本劍道的網友聊天,當中提及到他對「一擊必殺」的追求。這個課題的確有趣,因為在不少日本電影動漫中,都能看見這種思想的痕跡。到底「一擊必殺」是否真的值得追求呢?


  一招將對方殺死

  首先,何謂「一擊必殺」?簡而言之就是在一招之內將對方打倒。但由於打倒的定義有很多,我們姑且從字面上看,就是「一招將對方殺死」。如何才能做到一招 便殺死對方呢?這就要看殺傷力的問題了,命中的地方必須要有即時制停對方動作的能力,而且要是致命的。在日本劍道的範疇裡,合法打擊位置分佈,三個在頭 頂,一個在前臂,一個在腹部。這五個位置,就三個打中頭部,是有即時制停對方及致命的效果。其餘斬斷了前臂,另一隻手還是能動,隨時能揮單手刀攻擊。相同 地,切了腹雖則致命,卻不代表動作會即時停下來。所以我們就從頭部的三個打擊位置去看。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6/Kendo_target_areas.png
劍道運動的合法打擊區域


  一擊必殺」的代價有三,分別是「距離」「選擇」和「力量」  

  要能做到一擊必殺的代價是很沉重的。主要為三方面,以下一一說明:

  距離:要打中頭部目標,代表攻擊必須要打得夠深。打得夠深的代價,就是自己也同樣暴露於對手的攻擊之中。而先假設雙方刀劍長度相同,劍客甲在進行「一擊 必殺」攻擊的時候,對手劍客乙並不抱持相同理念,而是以「削弱對手」的心態作戰,那麼乙方便能比甲方先出手,以甲方最接近乙方的雙手或雙腳,作為攻擊目 標。這樣,甲方還沒進入到能擊中乙方頭部的距離,便先被剝奪去作戰能力了。

  選擇:如果乙方早就知道甲方是一位「一擊必殺」心態的劍 客,那麼要防守的位置便很明顯,因為選擇不多嘛。而且頭部是雙眼所在的地方,一般是本能反應防守最緊密之處。這樣乙方即使駛用的刀劍不及甲方長,不能先攻 擊甲方也好,乙方的防守成功率也將會大大增高,從而提升反擊的成功機會。

  力量:頭部頭骨是相當硬的,所以一般攻擊頭部的攻擊都需要一 定的力量。而力量也是有代價的,就是攻擊的氣勢會很顯露出來。與一些追求「氣勢迫人」的運動不同,實戰上氣勢越是顯現,便越沒有擊中對方的機會。因為除非 對方是那種會在對戰時嚇至發呆失禁的弱者,否則都應該能察覺出招前的「殺氣」而能有所防備。


  一擊必殺也是有適用的場合的,那就是自己被圍困時

  歷史上採用「一擊必殺」的著名流派有野太刀自顯流。他們的霸氣很外露,但因為用的是野太刀,距離就不是問題了。然後野太刀的重擊力,即使對方知道自己會 從哪裡打過,也一樣防不住,也就不是問題了。所以可以說是以「強勢兵器」欺負「弱勢兵器」,恃強凌弱之下才能成功的打法。但如果是一般同級刀劍對壘,以上 的三點便通通都是問題。

  不過一擊必殺也是有適用的場合的,那就是自己被圍困時,沒有時間慢慢削弱對手,只能以命相搏,能打倒多少就算多少的情況下,一擊必殺便成為「別無他法」之下的選擇了。而事實上,野太刀自顯流不正正就是這種戰場刀法嗎?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刀劍對打的力度─真劍試斬的重要性[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一直以來我都以「全接觸」去形容「自由劍擊」所使用的力度。可是這卻造成不少誤解,讓對刀劍認識不深的朋友,以為「全接觸」就是「有多大力量就用多大力 量去打」,像是用上以鈍器打暈對方的力度,甚至是想以 RSW 擬真兵器直接殺掉對手一樣。這樣對器材的壽命,練習伙伴的安全,以及刀劍武藝的提升來說,全都是沒有好處的。

  那麼究竟多少力量才是「足夠」呢?應該如何去找出「足夠」的定義呢?這一點就必須從「真刀真劍」的使用上去看了。畢竟是模擬真刀真劍的對戰,就必須以真刀真劍的破壞力去計算。


  以成功斬透豬手的力度去對付活人,那可能是將整個人斬成兩半的效果

  要知道自己拿著真刀真劍去進行攻擊,能造成怎麼樣的效果,是必須以能模擬人體的目標去作測試。過去我測試刀劍時會使用豬手,可是豬手並不是用來準確模擬 人體的。原因在於豬手即使是活的,都比人的骨頭粗。除此之外,根據在屠房工作的劍友提供的經驗,活體在有血液流動下,對刀劍提供了「潤滑」的作用。而血壓 充滿著血管和肌肉,也代表著承受切割時會更容易破損。相反,沒有血壓的肌肉,就像一堆泥膠,沒有提供「抗力」,是比較難切割。再者,活人的重量動輒數十公 斤,也非豬手可以比擬。豬手實在太輕,一被打中就會飛走。

  綜合以上各種因素可見,斬豬手時需要的速度力量都遠高於對付活人。如果以成功斬透豬手的力度去對付活人,那可能是將整個人斬成兩半的效果!如果以豬手來摸擬打中活人的效果的話,則必須將真刀真劍打中豬手上的成績相應地再放大,才比較像真。


  濕報紙卷比起豬手,反而更能反映斬中活人的效果

  另一種我經常斬的目標是濕報紙卷。這種目標對刀劍金屬性能的要求沒有豬手那麼嚴苛,可謂是純粹測試用者的技術。濕報紙卷可調整厚度,密度和重量,故此能 作為模擬活人身上不同位置的目標。再加上報紙卷是濕的,有潤滑切割的作用,能模擬有血液充滿肌肉的效果。而且報紙卷對刀劍鋒利度的要求不算高,也和活人即 使被鈍劍打中也一樣會皮破血流骨折的情況一樣。最後,濕報紙卷也能在中間加上膠喉管作固定,用以模擬活人被斬中時根本不會被打飛的情況,及提供一定程度的 「抗力」。

  因此綜合這些因素來看,濕報紙卷比起豬手,反而更能反映斬中活人的效果。


  使出最大力量,會在速度和體能上都造成相當沉重的負擔,讓命中率下降
  
  可能有朋友會疑惑,為什麼不索性使出什麼都能斬斷的力量去對付各個目標呢?這樣不就省卻計算了嗎?因為力量是要付出代價的。使出最大力量,會在速度和體 能上都造成相當沉重的負擔,讓命中率下降。而且萬一打失了,要回防或連擊也是不用多想。打不中對方的攻擊,多大力量都是沒用。因此,高強的劍客都懂得「經 濟效益」,以最少的動作和力量,達至最大的效果。這樣才能增加命中率,及在有限的體力下應付更長久的對戰,更多的對手。

  若要攻擊活人 身上不同的位置,造成致勝的效果,所需的力度會因位置不同而產生差別。比如以切斷對方的手指,造成對方無法握劍,進而達至「不殺而勝」的效果,這種攻擊所 需的力度就比要斬斷對方的腳為輕。同理,光是要斬傷對方的腳令對方無法站立,在力量上的要求,也比將整隻腳斬斷來得低。思考出如何以「最低破壞力」將對手 制伏,其實就是「活人劍」的精神所在,也是高層次刀劍武藝。而即使以殺敵為目標的刀劍武藝,亦全部是追求以「最低付出達至最高效果」的。所以經濟效益從來 都是刀劍武藝的重點。


  用來對付不同目標的招式,需要以不同的試斬目標去測量實效

  進行真刀試斬練 習,除了可以找出自己「最大攻擊力」之外,更重要是測試平時常用的招式,究竟能造成怎麼樣的效果,是否能對構想中的目標有效,從而調整在自由劍擊時的應用 方法。比如一些專門用來切手指的招式,根本不需用粗大的濕報紙卷來測試,只需用幼卷即可。但一些用來了結對方的大斬,則需以大目標物作測試才有意義。所以 用來對付不同目標的招式,需要以不同的試斬目標去測量實效。


筆者用左手單手拿柄首斬腳的練習,以試出自由劍擊時使用這種攻擊的效果


  在刀劍這種利器而言,速度比力量更為重要  
  
  在經由真刀真劍試斬,得知所需的力量後,就能在自由劍擊上運用相同的力度,作最經濟的戰術。故此,我近年也改變了說法,不再說「全接觸」或「全速全 力」,而只說是「全速」。因為在刀劍這種利器而言,速度比力量更為重要,因為兵器本身就帶有「穿透性」。否則不如用鈍器敲打。


筆者用單手拿刀試斬的練習,目標是模擬對方的手臂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