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刀劍硬度的探討─現代刀友的執著[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作為測試刀劍的人,一直以來我都會用硬度銼去看看手上的刀劍硬度值在多少。不過平常很少用來測試生活上會接觸到的其他金屬用具。今天手癢,什麼都拿來測一下,不禁有新的感悟。

  古代刀劍的硬度,一般都完全不能達到現代刀友的要求的

   一般鋼製刀劍採用Rockwell hardness 去測,用的是C 級硬度。所以在國際間刀劍的硬度單位往往是「HRC」,其實就是Hardness Rockwell C的縮寫。那麼,古代的刀劍硬度大概是多少呢?其實這個問題,早有不同的作者研究過。其中這位作者綜合了歐洲古代刀劍,古沃茲鋼式刀劍和古日本刀的金屬及 硬度比較,我很欣賞。原文在這裡:http://www.tameshigiri.ca/2014/01/21/razor-edged-3- comparing-metallurgy/

  簡單綜合說一下。被測試的古歐洲劍,是維京劍中的名牌貨,年代可能過千年了,平均鋒口硬 度在30.9hrc至36.8hrc,有一兩個鋒口位置達到53.4hrc 左右,刃心位置則不足20hrc。被測試的沃茲鋼刀劍,有至少300年歷史,刃身包括鋒口硬度值是29hrc 至37hrc。被測試的600年歷史的日本刀,刀鋒則達到了59.5hrc,刀脊不到20hrc。而更久遠的青銅劍,則一般不到20hrc,少數的最高才 27hrc。而我親自測試過一枝中國鐵裝劍的古董,硬度不到40hrc。由於我的硬度銼最低也是40hrc,所以實際上那枝劍有多硬是測不出來。

  由此可知,古代刀劍的硬度,一般都完全不能達到現代刀友的要求的。而日本刀的金屬性能也的確是名不虛傳,厲害厲害的!

  古代刀劍的硬度,還是能用的

   最近我買了一枝菲律賓製的刀,熱處理比較土法/古法。結果鋒口硬度值平均才45hrc,有些部位更不足40hrc。刀身卻有45hrc 至50hrc 左右。明顯是在打磨過程中,因過熱而導致退火。又因為鋒口較薄,所以積熱比較嚴重,退火程度特別多。斬報紙一次,就鈍了一片。斬第二次,又再鈍了點,之後 鈍化就停止了。如果和古時的刀劍比,這枝還已經是優良品了。

  有網友聽聞後,認為硬度不到55hrc無法保持鋒利度,連竹子也斬不了。 這可能是由於習慣了龍泉刀商一般把硬度值誇大之後的錯誤認知。事實上古時的刀劍就這個樣子,也是很鋒利的。畢竟刀劍要對付的,才不過是軟綿綿又有血壓在裡 邊撐著,隨時像汽球般破裂的人肉。所以我就去斬一次竹,結果我這枝「土法刀」還是斬得了竹的,事後無損。證明其實古代刀劍的硬度,還是能用的。畢竟古人就是拿著這樣的刀劍拼生死嘛,怎會不能用?





  實際上影響性能的,還是晶體結構  

  現代的冶金技術遠超古代,這是科技的進步。現代的歐洲劍硬度往往是48hrc 至53hrc,追求硬度和韌性之間的平衡。某一些藝高人膽大的名匠,會仗著優秀的回火技術,將鋒口推至58hrc 甚至62hrc,並保持著韌性。所以這種級數的刀劍,如果和古時的刀劍相比,根本就是「神劍」了。

  現在中國製的刀劍,很多硬度值都像 通貨膨脹一樣,說到動不動就58hrc,動不動就60hrc 什麼的。其實哪有這麼容易達到這種硬度又保持不斷性呢?我隨手測了一下手上的龍泉平價數百元日本刀,40hrc 不到。華諾的單一鋼鯤鵬劍,60hrc 以上 65hrc 之內。菲律賓製的中國劍,花紋鋼,也是60hrc 以上 65hrc 之內。不過斬完膠瓶子後,三者一樣會鈍化。為什麼呢?

  因為硬度數值沒有表達出內裡晶體結構的粗幼。越粗的越脆,易崩。我測試過的刀劍中,就有48hrc 的歐洲劍斬完豬骨後無損,55hrc 的歐洲劍斬完豬骨後崩捲,然後有58hrc 的中國刀斬完豬手後,一樣無損。那數值代表什麼?不過就一個「大概」罷了。實際上影響性能的,還是晶體結構。

  我舉例為什麼相同硬度數值下,可以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劍匠拿了一塊1050,燒出了60hrc。他同時拿一塊1095,燒出了64hrc,然後回火三次,降至60hrc。後者這個60hrc,就和前者的60hrc 完全不一樣。經過三次回火解壓後,1095的晶體細很多,強度大增。而前者是催谷出來的,一跌即碎。

  以上例子是假設了劍匠能將材料發揮至極限狀態。但現實中大多數工匠都還不一定能將材料發揮至極限的,所以變數又大增。

  比如同樣是1095,一位可能不懂得如何燒至65hrc,勉強燒成60hrc,再回火一次,成58hrc。另一位燒成63hrc,回火三次,降至58hrc。這兩個58hrc即使是同材料,裡邊晶體又不相同了。

  不小心斬中了其他現代金屬東西,鋒口壞了可是「絕對正常」的結果

  其他現代的家居用具,比如剪刀,測出來就60hrc 至65hrc 之間。美工刀,65hrc 以上。不鏽鋼原料,50hrc 至55hrc。因為這些是現代工業冶金下的產物,再加上不追求韌性抗斷能力等,動不動就到達了古刀劍「望塵莫及」的範圍,也超越了現代刀劍的硬度了。所以 下次如果不小心斬中了其他現代金屬東西,鋒口壞了可是「絕對正常」的結果啊!因為那些東西隨時都比手上的刀劍要硬。

  這篇文章來到最終 重點了。我想帶出的是,現代刀劍買家,其實應該看破硬度的迷思,了解古刀劍的硬度不高還是一樣馳騁千年。而作為今時今日的刀劍製作者,則應該盡力追求「現 今冶金技術」下能做到的性能,否則愧對古代刀劍匠了。他們可不是故意弄得東西這樣軟,而是已經盡力發揮手上的材料。如果我們今日有優勢的材料,結果搞出來 還是古刀劍的硬度的話,真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呢!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中國德國劍術交流─與德國來的長劍教練較技[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二零一四年十月一日,一位來自德國,全職教授德國劍術的教練 Johannes Pelzer 來到香港,訪問我的課堂。我安排了兩位深造班學生陳智樂及邱湛恩,與他進行自由劍擊交流。另外也有兩位學生梁志雄和凌培馨進行個人練習,讓 Johannes 兄可以看看我們日常上課的情況。


 Johannes Pelzer 的網站 http://learn-sword-fighting.com

  歐洲長劍都是無裝甲刀劍法裡一種很有利的武器
 
  一直以來,歐洲長劍都是無裝甲刀劍法裡一種很有利的武器。而德國劍法則能發揮出歐洲長劍同時攻防的優勢。這一點即使在我後來轉練中國刀劍之後,也一直不 敢輕視的。所以這次的機會實屬難能可貴,因為是由德國人施展出純種德國劍法。我起初是打算讓學生們面對一下陌生的對手,嚐嚐外國高手的劍法,也可以比較一 下我們所練的德國劍術,與純種的德國劍法有什麼不同之處。

  先上場的是邱湛恩。出於待客之道,雖然邱湛恩身負重甲,卻全以無裝甲去計算。邱湛恩手持的是超過五磅的中式長刀,有距離優勢。不過在Johannes 的長劍劍術下,也應付得有點吃力。最終總算是先截擊命中對方的多。




  後來上場的是陳智樂,用的是歐洲直刀,和Johannes 所用的長劍長度及重量相若,唯獨是平衡較前,威力稍大一點。陳智樂同樣身穿裝甲,但以待客之心,作無裝甲計算。素來以靈巧速度應戰的陳智樂,由於很少在有 場地限制的地方作戰,影響了發揮水平,加上對方的劍路非常詭異,二十五局下來並不見得有多大優勢。



  
  果然不是學生實力不濟,而是對手異常強大!

  作為老師的我,在他們對戰後都給予了一些意見。不過對於自己也從未面對過的對手,我的意見最多也只是「紙上談兵」。本來照顧了患病太太兩天,不打算上場 的我,決定還是披甲上陣,一試對方實力。由於Johannes 的確是個溫文的人,所以我也跟學生一樣,穿了甲當沒穿的計算好了。這樣我和學生之間才有一個可比較之基準。

  我用的刀比歐洲長劍短和重,所以在距離和速度上都吃虧,本身是需要以裝甲配搭下才能發揮威力的戰場刀,現在以無裝甲計算的話定必吃虧。結果一上場第一局經過幾次交鋒後,我的手指 便被斬下來了,先輸一局。之後拼命作戰,首十局也只能勝四局。果然不是學生實力不濟,而是對手異常強大!他速度快,出招路線迂迴,加上劍既長也輕,即使走 了迂迴路線也還是能趕得及打中我們。接著下來我便唯有一直以中式短勁回應德國劍法的高速同時攻防戰術,也只能算是勉勉強強能抵擋下來。不過,由於 Johannes 並不習慣有場地限制,掉到界外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才勉強將勝負比例扳回一點,再加上我的單手攻擊也能見效,最終不致於慘敗收場。 




  從這一戰中可見,歐洲長劍由始至終也是無裝甲刀劍法裡的一大強者。我們很慶幸能與Johannes Pelzer 教練一起練習。希望他接下來的中國之旅能順利!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不是猛龍不過江─與來自北京的銀月交流[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中國近年逐漸興起歐洲劍術,相繼出現了多個相關的興趣團體。其中「虎賁騎士團」就是一個研究西方裝甲及武備的 大型團體,成員偏佈多個省份。其中也有一些特別注重兵器武藝上的研究,當中一位因德行好而又武藝高強,被公認為最強的,是來自北京的銀月。適逢他剛巧要來 香港參加日本劍術比賽,所以也順道跟我進行了一次交流。


  這種功力不切開裝甲也會震透

  首先,我們進行了試斬,讓銀月首次以斧刃角開鋒的日本刀斬報紙卷。他過去已曾聽聞過報紙卷 比草蓆難斬很多,再加上從未用過斧鋒的刀,所以也是新嘗試。結果,四卷不同厚度的報紙卷,全部都被他清脆地一分為二,可見銀月過去在日本劍術上的修為不是 浪得虛名的!事實上,他在這次來港參加的日本劍術比賽中,就獲得了以斬穿透性分高下的土壇斬中的金牌!

  看到這裡,筆者就知道在稍後的自由劍擊環節中,即使自己是身穿裝甲,被他打中的話大概也是要算中的了,因為這種功力不切開裝甲也會震透。


 銀月的第一斬,一刀兩斷無難度!


 銀月的第二斬,還是一樣厲害!


 銀月的第三斬,越斬越厚了。


 銀月的第四斬,完美過關!


  銀月使用的是刺客劍法

  試斬過後,我們便展開了自由劍擊練習。第一輪是銀月以歐洲長劍對我的天冥劍。兵器上,他用的劍重1.4公斤,我的重2公斤,平衡點相若,長度上則以他的稍長一點。所以他的兵器擁有距離和速度優勢,而我的兵器擁有破壞力上的優勢。

  一上場他一出手,我便發現此子出手速度奇高,甚至超過之前面對過的眾多外國劍友!僅僅以寸勁成功擋下了第一劍之後,發現他已逃出我的攻擊距離之外,心中暗叫不妙,完全和之前看過他在北京對打影片中的實力不同,距離感控制得極準確。這時我心想:「這一戰恐怕把自己迫出超級撒亞人第四級都未必能應付了。」

  等他再出手打過來時,竟然是刺腿?趕緊把腳縮後僅僅躲過,可能有微微碰到裝甲了。刺腿是封殺對方前進的方法之一,而且無法輕易以劍防守,所以閃過了這一擊後,無法反擊!唯有耐心地等第三次機會…不過久守必失,我有沒有命等得了第三次機會呢?

  與其等第三擊來,我直接就駛出「小旋風」,盪開了他的長劍後即順勢進行反攻,誰知他被撞開後的反擊速度竟然能追上自己有預設的攻擊,結果雙殺收場…慘。

  第二局一開始就被奇兵突襲,刺中下巴,又死了…

  第三局一開始掃他,他收起劍尖躲過了還打下盤,趕緊飛身收腰收腿,還是中了腿,幸好不深,自己反擊的能造到致命…但負傷並非光彩!一定要想想辦法…

  第四局,換我來奇兵突襲吧,誰料對方防也不防,直接刺過來,換來雙殺。這時我心中大概有底了…銀月使用的是刺客劍法!把防守省去,直接追求命中對方,自身性命視如糞土…這種劍法既亡命,卻高速!

  這種劍術古時也存在,而且甚為驚人!在北歐稱為狂戰士,在日本薩摩武士以此聞命,兩者皆令人聞風喪膽!

  好了,碰到速度拼不過對方,距離不及對方遠,就連先機都無法掌握到,因為對方完全漠視自己的攻擊,無法以「殺氣」控制對方的節奏的情況下,唯一能拼的就 只有「殺傷力」了。接著下來的對戰中,重點便放在如何自己不中重擊,而給予對方最大的殺傷力。面對這種對手,全身而退大概是沒可能的了…

  經歷了五十局的苦戰後,我想自己生存的比例連一半都沒有。真是令人覺得可怕。

  畢竟銀月是來參加日本劍術比賽的,於是我們休息過後,又再進行第二次二十五局的自由劍擊。這次他用熟練的日本刀上場。由於我明白了他採用的是亡命劍,而 亡命劍要用得好,前提是要有距離優勢,否則亡命變沒命。亡命劍另一個特色在於省去了防守,這樣對於以短破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結果這一戰果然如我所料, 比前一戰輕鬆多了。可是如果以對日本刀對手的經驗來說,生存率還是很低。天啊…銀月是什麼水平啊?

  銀月在往後的日本劍術比賽中,擊劍環節,得到了金牌。這就是銀月的水平了。

  之後我們一起看影片,加分數,等到學生到來上課的時間,又讓銀月跟兩位學生進行了自由劍擊練習,讓學生們體會一下高手水平。交流過後,是日活動便圓滿結束,大家也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休息去了。

  而銀月對這次交流的報告,可在 虎賁騎士團貼吧 看到。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天下間的最強劍法─常見的新手問題[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筆者曾經是首位以中文教授及公開示範德國長劍劍法的教練,是ARMA 在香港的榮譽總監,後來也跟隨李克勤師父學習中國的雙手刀劍武藝,除此之外因為身邊有眾多好友練習日本新派或古流武術,得到他們慷慨指導,從而令筆者對日 本刀法也略有認識。再加上客人有各種需求,從而必須了解各個民族的刀劍武藝,搜集其實物資料,以製作RSW 擬真兵器。所以對各國的刀劍武藝也算有涉獵。

  和不熟悉武術的朋友聊天,說自己從事武術事業的,經常會遇到對方問一個問題:哪種劍法最強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想動筆寫一篇文章,但又覺得好像是基本常識嘛…便沒有動力去寫了。最近看到網上不少討論,還是覺得應該提出來普及一下這種「內行人的常識」,就嘗試以不同的方法去分析探索這個問題。


  歷史上的劍術刀法,並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答案」

  歷史上的劍術刀法,並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答案」。故此,當問題不同時,答案自然不同。問題的組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

  1. 當時身處的環境;
  2. 當時自己的武備類型和武備質素;
  3. 對手的數量;
  4. 對手的武備類型和武備質素;
  5. 對手的訓練質素;

  從以上五點便可知道,某種刀法劍法的形態,如果隨便調整上述的其中一項因素,便會完全不一樣!舉例說,如果在一個平行世界裡,菲律賓沒有叢林密茂的情 況,他們的刀劍長度大概就不會是現在那樣。如果天氣不是那麼熱的話,他們的防具也會不同,從而使得攻擊方式也需作出改變。結果造成這個平衡世界裡的菲律賓 刀法,會和我們所知的極不相同。


歷史上的菲律賓刀,由於叢林密佈,加上受到西班牙入侵者的禁武打壓,很多是出自於農具和開山刀
http://scarfamilyditdajow.com/images/TFW_Barong.jpg


  每一種刀劍及刀劍法,都曾經是它本身存在的時代及環境裡,以當時的條件限制下,最好的答案

  所以,假如要認真比較不同的刀劍法,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不同,都造成答案的不同。故此嚴格來說根本沒有可比性。每一種刀劍及刀劍法,都曾經是它本身存在的時代及環境裡,以當時的條件限制下,所得到的最佳答案。畢竟人大多數不會故意想死的。

  好了,就當我們先假設很多條件都一樣。比如鄰近國家地區那樣,環境條件都相近的,不就可比了嗎?這樣可比性是增加了,但還是有另外的條件需要考慮,以下再重點列出:

  該劍術訓練所需的時間和投入程度;

  雖然武器是工具,應該隨著使用的人的方式不同而作出調整,不過即使是同一種武器,也可以存在著不同 的打法,比如日本刀就很多家風格,文藝復興刺劍也各家各法。有些門派的技術易上手,需時短,即學便能實用,十個人學,八個人會。有些則講究高深技藝,入門 門檻高,但最終能人所不能,可惜十個人學,未必有一個會。您又能說誰強,誰弱呢?以迅速培訓自保能力來說,前者必強。但以成為劍豪達人來說,後者才對。但 後者一定能活得到成為劍豪達人的一天嗎?不一定啊…


 韓國海東劍道,用的刀其實和日本刀是大同小異(畢竟本來日本刀的造法就是經韓國傳到日本的),但用法上卻承傳著中國武術的腰馬發勁,某程度來說可算是「以中國武術用日本刀」,和日本的刀法有不同的風格
 http://ejmas.com/tin/2004tin/tinmisc04/castellani1.jpg


  所以各位在進行自由劍擊時,其實對打勝打敗的心態,不應太重視和執著。因為有太多因素影響了。舉例,比如拿菲律賓刀的如果在對歐洲長劍時吃虧,也不用上 心。畢竟只要試試將場地搬到後樓梯小巷裡打,戰果就未必相同了。每一種兵器歷史上發揮的環境都不同,而且也存在著當時的科技限制時代差異等。

   
  真正的無敵,是要做到沒有人願意與自己為敵

  武術,還是應該求自己上進,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強,比過去更有品德和心量,就是成功。師父訓示:畢竟世上最強的人都會有老有病的一天,也會被敵人暗 算用毒用計打敗的時候。故此真正的無敵,是要做到沒有人願意與自己為敵,就連最壞的人都能被自己的品德攝伏,而不打算加害於自己,那才是真正的無敵。

  共勉之。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