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說明
作為測試刀劍的人,一直以來我都會用硬度銼去看看手上的刀劍硬度值在多少。不過平常很少用來測試生活上會接觸到的其他金屬用具。今天手癢,什麼都拿來測一下,不禁有新的感悟。
古代刀劍的硬度,一般都完全不能達到現代刀友的要求的
一般鋼製刀劍採用Rockwell hardness 去測,用的是C
級硬度。所以在國際間刀劍的硬度單位往往是「HRC」,其實就是Hardness Rockwell
C的縮寫。那麼,古代的刀劍硬度大概是多少呢?其實這個問題,早有不同的作者研究過。其中這位作者綜合了歐洲古代刀劍,古沃茲鋼式刀劍和古日本刀的金屬及
硬度比較,我很欣賞。原文在這裡:http://www.tameshigiri.ca/2014/01/21/razor-edged-3-
comparing-metallurgy/
簡單綜合說一下。被測試的古歐洲劍,是維京劍中的名牌貨,年代可能過千年了,平均鋒口硬
度在30.9hrc至36.8hrc,有一兩個鋒口位置達到53.4hrc
左右,刃心位置則不足20hrc。被測試的沃茲鋼刀劍,有至少300年歷史,刃身包括鋒口硬度值是29hrc
至37hrc。被測試的600年歷史的日本刀,刀鋒則達到了59.5hrc,刀脊不到20hrc。而更久遠的青銅劍,則一般不到20hrc,少數的最高才
27hrc。而我親自測試過一枝中國鐵裝劍的古董,硬度不到40hrc。由於我的硬度銼最低也是40hrc,所以實際上那枝劍有多硬是測不出來。
由此可知,古代刀劍的硬度,一般都完全不能達到現代刀友的要求的。而日本刀的金屬性能也的確是名不虛傳,厲害厲害的!
古代刀劍的硬度,還是能用的
最近我買了一枝菲律賓製的刀,熱處理比較土法/古法。結果鋒口硬度值平均才45hrc,有些部位更不足40hrc。刀身卻有45hrc 至50hrc
左右。明顯是在打磨過程中,因過熱而導致退火。又因為鋒口較薄,所以積熱比較嚴重,退火程度特別多。斬報紙一次,就鈍了一片。斬第二次,又再鈍了點,之後
鈍化就停止了。如果和古時的刀劍比,這枝還已經是優良品了。
有網友聽聞後,認為硬度不到55hrc無法保持鋒利度,連竹子也斬不了。
這可能是由於習慣了龍泉刀商一般把硬度值誇大之後的錯誤認知。事實上古時的刀劍就這個樣子,也是很鋒利的。畢竟刀劍要對付的,才不過是軟綿綿又有血壓在裡
邊撐著,隨時像汽球般破裂的人肉。所以我就去斬一次竹,結果我這枝「土法刀」還是斬得了竹的,事後無損。證明其實古代刀劍的硬度,還是能用的。畢竟古人就是拿著這樣的刀劍拼生死嘛,怎會不能用?
實際上影響性能的,還是晶體結構
現代的冶金技術遠超古代,這是科技的進步。現代的歐洲劍硬度往往是48hrc
至53hrc,追求硬度和韌性之間的平衡。某一些藝高人膽大的名匠,會仗著優秀的回火技術,將鋒口推至58hrc
甚至62hrc,並保持著韌性。所以這種級數的刀劍,如果和古時的刀劍相比,根本就是「神劍」了。
現在中國製的刀劍,很多硬度值都像
通貨膨脹一樣,說到動不動就58hrc,動不動就60hrc
什麼的。其實哪有這麼容易達到這種硬度又保持不斷性呢?我隨手測了一下手上的龍泉平價數百元日本刀,40hrc 不到。華諾的單一鋼鯤鵬劍,60hrc
以上 65hrc 之內。菲律賓製的中國劍,花紋鋼,也是60hrc 以上 65hrc 之內。不過斬完膠瓶子後,三者一樣會鈍化。為什麼呢?
因為硬度數值沒有表達出內裡晶體結構的粗幼。越粗的越脆,易崩。我測試過的刀劍中,就有48hrc 的歐洲劍斬完豬骨後無損,55hrc
的歐洲劍斬完豬骨後崩捲,然後有58hrc 的中國刀斬完豬手後,一樣無損。那數值代表什麼?不過就一個「大概」罷了。實際上影響性能的,還是晶體結構。
我舉例為什麼相同硬度數值下,可以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劍匠拿了一塊1050,燒出了60hrc。他同時拿一塊1095,燒出了64hrc,然後回火三次,降至60hrc。後者這個60hrc,就和前者的60hrc 完全不一樣。經過三次回火解壓後,1095的晶體細很多,強度大增。而前者是催谷出來的,一跌即碎。
以上例子是假設了劍匠能將材料發揮至極限狀態。但現實中大多數工匠都還不一定能將材料發揮至極限的,所以變數又大增。
比如同樣是1095,一位可能不懂得如何燒至65hrc,勉強燒成60hrc,再回火一次,成58hrc。另一位燒成63hrc,回火三次,降至58hrc。這兩個58hrc即使是同材料,裡邊晶體又不相同了。
不小心斬中了其他現代金屬東西,鋒口壞了可是「絕對正常」的結果
其他現代的家居用具,比如剪刀,測出來就60hrc 至65hrc 之間。美工刀,65hrc 以上。不鏽鋼原料,50hrc
至55hrc。因為這些是現代工業冶金下的產物,再加上不追求韌性抗斷能力等,動不動就到達了古刀劍「望塵莫及」的範圍,也超越了現代刀劍的硬度了。所以
下次如果不小心斬中了其他現代金屬東西,鋒口壞了可是「絕對正常」的結果啊!因為那些東西隨時都比手上的刀劍要硬。
這篇文章來到最終
重點了。我想帶出的是,現代刀劍買家,其實應該看破硬度的迷思,了解古刀劍的硬度不高還是一樣馳騁千年。而作為今時今日的刀劍製作者,則應該盡力追求「現
今冶金技術」下能做到的性能,否則愧對古代刀劍匠了。他們可不是故意弄得東西這樣軟,而是已經盡力發揮手上的材料。如果我們今日有優勢的材料,結果搞出來
還是古刀劍的硬度的話,真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呢!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