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說明
過去龍德體育學會大多數以濕報紙卷作練習目標,其特性是對鋒利度要求不高,對刃筋要求也不大,但對發勁則存在著相當高的要求。其次,報紙並沒有紋理方向 的問題,除水平斬因穿透路線最短而會顯得較容易之外,其他方向的難度都很平均,故此筆者認為是比較貼近古代實戰的一種目標。因為人體存在血壓,皮肉被切到 時,就像一個氣球爆破一樣,很易便破裂受傷的,對刃筋和鋒利度要求的確不大,而且也不存在紋理方向性的問題。人體的最短穿越路線,和報紙卷一樣,大多是水 平線為最短。另一方面,人體有一定的重量,再加上骨頭的阻力,要穿過的話需要一定程度的發勁。再加上報紙目標較易準備好,所以我們一直以來都喜歡採用不同 口徑的報紙卷作練習對象,以測試自己的技術到達何等程度。
而日本的塌塌米草蓆,則是從上世紀中開始,成為練習試斬的目標。它的硬度比 報紙卷高,對鋒利度和刃筋的要求較高,但除卻水平斬之外,阻力明顯比報紙卷細,所以一般對發勁的要求不大。水平斬會困難是因為剛好和植物的纖維成完全對抗 的狀態,所以在各種不同方向之中是最高難度的。而由於用來試斬的塌塌米都是用過後回收的,不同的使用時間及製作工藝,也影響了其質料特性,故此其實每一卷 蓆的難度也可以有相當大的差距。
由於筆者近期的短勁技術,必須採用流線刃,所以也生起了去試斬日本塌塌米的念頭,以測試自己的短勁和流線刃,在這種對鋒利度和刃筋有高要求的目標上,效果如何。
筆者的其中一位學員李嘉旺同學,同時也是日本居合的練習者。在他的介紹下,我們便與他練習的道場─千月堂,合辦了一次日式試斬訓練日。
我們一眾學員,朋友,及千月堂的人員合照留念
一種不倚靠與地面接著力的發勁方式,亦即「凌空勁」
這次練習裡,筆者測試的是來自三個不同的劍匠出品的特製中國雙手直刀,經自己改造成流線刃。設計是相同的,但材質,劍匠及產地都不一樣,平均2.2公斤,與 平均1公斤的日本打刀相比起來,屬較重型的刀。而筆者試斬時採用的手法,與一般常見的不同,是一種很輕鬆,甚至可稱為懶惰的短勁。即使在斬三太卷,即以三 卷塌塌米捲成的目標物時,也只是用上了「比較認真」的中型斬法,而非刀在身後或頭上的大型斬法。後來更測試了單腳,身體傾斜,失去平衡的姿勢下試斬。因為 筆者所練的是一種不倚靠與地面接著力的發勁方式,亦即「凌空勁」,是適合作濕滑地,或奔跑中,或跳躍翻騰中所使用的發勁,很切合實戰時的機動所需。
這次練習裡,筆者測試的是來自三個不同的劍匠出品的特製中國雙手直刀,經自己改造成流線刃。設計是相同的,但材質,劍匠及產地都不一樣,平均2.2公斤,與 平均1公斤的日本打刀相比起來,屬較重型的刀。而筆者試斬時採用的手法,與一般常見的不同,是一種很輕鬆,甚至可稱為懶惰的短勁。即使在斬三太卷,即以三 卷塌塌米捲成的目標物時,也只是用上了「比較認真」的中型斬法,而非刀在身後或頭上的大型斬法。後來更測試了單腳,身體傾斜,失去平衡的姿勢下試斬。因為 筆者所練的是一種不倚靠與地面接著力的發勁方式,亦即「凌空勁」,是適合作濕滑地,或奔跑中,或跳躍翻騰中所使用的發勁,很切合實戰時的機動所需。
筆者觀察學員練習,作出臨場修正指引
筆者以「劈刺法」試斬較遠距離的目標,這是自由劍擊中經常用以攻擊對方手部的方法
筆者的隨意一擊
筆者以左手單手持刀柄尾部,使出了最遠距離的下向上斜斬。刀穿過目標後,經過頭頂上空時,目標才開始分開!
筆者以單腳站的狀態下輕鬆試斬,面上還掛著笑容。
筆者的試斬片段
除筆者以外,當日參與的學員和朋友,都得到了一次極佳的學習體驗,各自測試了自己的技術,以及手上的刀劍,能在這種傳統日本刀法練習目標上,做出怎樣的效果。在這裡筆者為千月堂的友善招待致上萬分謝意,並期待著下次的交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