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氣貫刀尖」的原理──高等技術探索(3) [Lancelot Chan]

刀劍並非棒球棍,力大不一定有效

有人認為使用刀劍時,刃筋是不需考慮的,只要自己勁道夠猛,即使刃筋不正確,也能當用棒球棍般打敗對手。
 
但我認為這樣想的話,那不如老老實實使用棒球棍好。因為刀劍承受不起這種使用。刀劍相比棒球棍來說,是相當薄弱的。整體厚度不及棒球棍是其一,鋒口更是薄至極點。所以一把刀劍的撞擊力,及不上鈍器的。

  刀劍能承受的反作用力,也及不上鈍器的。因為其設計是「順暢地穿過目標」,而非「結結實實地承受反撞力」。很多刀劍的設計,假如承受了強大的反撞力的話,都是會崩裂斷掉的。


一把闊劍的刃厚,其實只有數mm,和棒球棍沒法相比,用側邊拍打過去的效果,極為有限



http://tinkerswords.com/More%20Flex!.jpg
即便是一流高手試斬,劍刃也會出現彈動的情況

  「刃筋」不能小看

一把刀劍能受力的強點,只存在於鋒口、尖及背上。相比起結實的鈍器來說,是一塊既脆又硬的薄片的狀態,極端點可想像成玻璃片。假如用「一塊薄片」的弱位,亦即刀側,去拍打另一個人,該人很大機會不會受到嚴重傷害,相反的是這「一塊薄片」會因此彎曲報廢。

拿著試想像一把美工刀全力拍打對方,刀會出現什麼情況,就能知道真相。

事實上,正常斬擊練習時,面對軟目標如水樽,報紙卷,草蓆等,假如出現刃筋錯誤,也足以令刀劍彎曲。而如果斬的是硬物,更加會出現鋒口扭卷或碎裂,從而報廢。更惶論是一心一意用刀側進行發勁猛打…那是摧毀一枝刀劍的高效方法。

對沒固定的軟目標,偏差超過25度便有機會斬不進,及造成刀刃彎曲受損。而假若是對著硬目標的話,由於硬物有更強的抵抗力,刃筋有些許偏差已不能穿透目標物表面之餘,強大的反撞力更會將所有偏差放大,讓刀劍更易屈曲損毀。故此在斬硬物時,良好的刃筋更是不容有失。

  因此,刃筋是刀劍武藝中最重要的一環。由初學者到劍豪,都不能小看的一環。 
http://www.sword-buyers-guide.com/images/bladestraighteningjigax7.jpg 
這是一組專業修復被斬彎了的刀所用的工具。因技術出錯而斬彎刀劍是很常見的事情。


攻擊不宜執著使用刀劍的「甜點」

「甜點」的位置,一般都位於刀劍刃上,由刀劍尖向手柄方向計算,約三分之一刃長的位置。用「甜點」斬東西不難,那位置是最沒有側向震動的地方,能量不會被浪費在反震上。相比起來,用刀劍尖斬東西卻很難。

我們練習刀劍試斬時,是不會刻意用刀劍刃上的「甜點」位作攻擊的。

在實戰中,最常打中別人的是刀劍尖。而「甜點」則需要自己靠很近才能擊中,會比較險象橫生。而且能夠用刀劍尖斬東西的人,必然可以用甜點斬到;相反,能用甜點斬的,不一定能用刀劍尖斬。

故此我們練習時都是以刀劍尖能斬作要求。



 劍刃上不震盪之位置就稱為「甜點」



斜切能讓刀劍變鋒利

斬擊技法有好幾種。現在常見的直切(Chop)斬法中,經常看見用鋒口斬進目標物後,純粹用力量將目標物往兩邊擠迫出去。情況有如令被切開的目標物,行走最短路線爬上刀脊的高鋒點上。亦等如要開車上頂,不採用迂迴的行車路線,而是直線爬上山頂,困難度很高,因為斜度太大。

斜切式(Slash)斬法,切割性比較強,因為鋒口上的微鋸齒作用,以及增加了目標物在刀面上行走的距離。這樣在相同的開鋒角度下,由於在刀面上行走距離 遠了,斜率就減低,切入的感覺會順暢很多,會讓用者產生「刀劍變利了」的錯覺。有如車上山,行走迂迴路線,以延長了的距離換取較低的斜度,車就沒那麼吃 力。

  斜切式斬法,能令在戰場上變鈍了的刀劍,依然有斬切能力。當然也可以令開鋒角度較厚實的戰場鋒口,保持高效的切割性能。這只是其中一個斜切式的好處,其他好處還有九個,不在此詳列。
a 線代表目標物以直切式chop 經過刀刃時所行走的路線,其面對的刀刃形狀如紅圖所示
b 線代表目標以斜切式slash 經過刀刃時所行走的路線,其面對的刀刃形狀亦如紅圖所示

「氣貫刀尖」就是「陽性發動」

我喜歡以「氣貫刀尖」去形容以刀劍尖斬東西的要求。

由於我本身練氣功,明白肌肉有如水閘,哪裡收緊,氣便流動到該處為止。所以若要氣貫刀尖,就必須由丹田至手都放鬆,氣才能經由手指尖傳到刀尖位置。

那麼在物理上,會是如何的效果呢?刀尖會有如流星鎚一樣,亦即之前提及的「陽性發動」,其威力是很大的。

當然,假若連手指也放鬆的話,劍便會脫手飛出,造成意外。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以身帶刀」的原理──高等技術探索(2) [Lancelot Chan]

背景說明

但如果要在高速移動的同時,甚至躍在空中的瞬間,又如何發勁出招呢?

回顧過去,最初我也是像很多人所說的一樣,一邊紮馬,一邊扛著重刀,像打穩地基的炮台一樣,利用身上各組肌肉力量去揮刀。結果往往由於機動力不足,站穩穩地被對手擊中。而且這種模式只能撐十局,之後便會體能下降,表現不佳。

  後來經師父指點放鬆,像跳舞一樣地揮刀,才明白什麼叫「以身帶刀」。而且原來「以身帶刀」也有兩種模式。

 
「以身帶刀」分陰、陽二式,各有所長

在我教學時,我分別稱之為「陽性發動」,以及「陰性發動」。兩種模式各有其用處:

陽性發動適合一打多,或作致命一擊。缺點是起動有延遲,單對單時會被截擊,而且體力相對消耗大。這種打法是亡命的,一打多時,只求能盡量打多幾個直至氣盡。平時則適宜用在經過削弱的對手身上。


 與練居合的朋友對戰中,筆者使出「陽性發動」的大招攻擊,整個人都被勁力發到空中去,雙腳離地(並不是主動跳起)


  陰性發動是決鬥劍法,起動極快速而無任何延遲,也不需要任何衝程,能碰著對方的兵器,直接零距離加速,亦即「寸勁」也,而且更能短幅度來回攻擊,威力也相當大。單對單來說,這種威力已絕對足夠。


 對戰中筆者使出「陰性發動」,後腳被彈起來,刀打出去的力量,足以將防守中的日本刀完全炸開,同時打中朋友的頭部,達成「連消帶打」「同時攻防」的目標,可見威力也不少


   我是利用這種方法,才能用重型刀,跟拿著比我輕很多的日本刀對手,在比試中還能一拼速度。


要做到「空中發勁」,需要有「無我」之心

在一對多的狀態下,為求活命必須高速移動,或是在追著正在逃走的對手,需要邊跑邊攻擊的情況,由於無法決定需要斬擊時機,自己有多少隻腳能碰到地面,所以要有「空中發勁」的能力,才能應付這些場面。

不論是自己拿著兵器,抑或與人對戰,都可以將所有參與者,看成是「一個大系統」中的成員,而大系統中的中軸,並不一定是在雙方的身上的,也許是在身體之外的。只要將大系統中的重量做互換,便能做到「空中發勁」。

可是,要將自己化成是大系統中的其中一個成員,首先要做到「無我」。不執著於自己的形態,不執著於以自己為主角,不執著於以自己為整個系統的軸心…

  這個「無我」需要經由修行身心,放下「我執」,才能提煉成。這是超越了武術層面上的領悟,因為潛意識會形響性格,性格則影響了「我執」的輕與重,也就影響了對這種「無我」的掌握。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RSW「自由劍擊」最新賽例──第六屆學生交流賽回顧[Lancelot Chan]


  背景資料


 第六屆學生交流賽前的全體大合照留念


「龍德體育學會」第六屆學生交流賽,已於20128月19日順利完成。

為了讓現役學生有更多真實性強的對打經驗,建立心理質素,「龍德體育學會」每隔數個月,便會舉行一次學生交流賽。而最近數次更邀得「劉門武藝(香港) 勁定會」的同學們一同參與賽事,交流苗刀武藝。


  簡化版新例,著重警覺性,減少亡命相搏

  這次採用簡化版的新例,一方面著重出擊後的警覺性,另一方面也大幅地消除了上屆中常見的亡命相搏,令整個賽事的技術性進一步提高,真實性更加強。以下為是次交流賽作簡單的匯報:

  
  第六屆學生交流賽

  冠軍:許駿亨同學,是他第二次獲得冠軍

 勁定會盧韋斯教練頒發冠軍獎狀予許駿亨同學


  亞軍:李嘉旺同學,首次參賽便獲得亞軍

龍德體育學會顧問陳逸翁先生頒發亞軍獎狀予李嘉旺同學


  最佳反應獎:翁梓謙同學,蕭德健同學,陳卓匡同學,陳崎璋同學
 
龍德體育學會劍術總監陳盈至先生頒發最佳反應獎狀予蕭德健同學


龍德體育學會劍術總監陳盈至先生頒發最佳反應獎狀予陳崎璋同學


龍德體育學會劍術總監陳盈至先生頒發最佳反應獎狀予陳卓匡同學


龍德體育學會劍術總監陳盈至先生頒發最佳反應獎狀予勁定會翁梓謙同學


  分組賽中,最高分得主是許駿亨同學,14分出線。
  第二名出線是蕭德健同學,8.5分出線。
  第三名出線是麥銘庭同學,8分出線。
  第四名出線是李嘉旺同學,6.5分出線。

  未能出線的同學中,最高分者是朱沛鏗同學,6分,僅以半分之差未能出線。

  在準決賽及決賽中,得分最高者是李嘉旺同學,以5分全身而退,並與該場對手持有六分差距!

  分組賽中的其他參加者獲得分數:

  張有為同學 5分
  盧建渝同學 4.5分
  陳卓匡同學 3分
  Jacky Cheung同學(勁定會) 3分
  陳曉東同學 1.5分
  李漢榮同學 1.5分
  邵栢崑同學 1分
  羅均浩同學(勁定會) 0分
  連嘉賢同學 0分
  翁梓謙同學(勁定會) -0.5分
  陳崎璋同學 -0.5分



  精彩視頻及相片

   
決賽完結,劍術總監陳盈至先生,給予以全場最短的兵器─日本打刀,進入總決賽的首次參加者李嘉旺同學鼓勵和肯定


 許駿亨同學使出了本門絕技:空中發勁


左邊手持日本打刀的朱沛鏗同學,以後段姿勢嚴陣以待,迎擊拿著歐洲刀的邵栢崑同學


手持中式長刀的麥銘庭同學,準備向對手刺擊


許駿亨同學一擊破防,直擊蕭德健同學頸項


蕭德健同學成功反擊許駿亨同學


許駿亨同學再次刺出,截擊蕭德健同學的攻擊


陳曉東同學被勁定會翁梓謙同學一刀剖腹了


陳崎璋同學被陳卓匡同學一擊破防的一刻


站立在比賽場上的許駿亨同學


邵栢崑同學被斬至飛出場外


連嘉賢同學為了避開盧建渝同學的刺擊,急忙昂後,可是卻因此掉出界外


朱沛鏗同學躲過了李嘉旺同學的一刀,閃進去將對方剖腹


朱沛鏗同學與李嘉旺同學互相擊中的一刻


陳卓匡同學的攻擊,被麥銘庭同學巧妙地擋下來了


刺喉一擊,全力命中!


邵栢崑同學的攻擊被對方壓下來,劍尖也指向地面了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中國刀劍的特色:借力──從「平衡點」看刀劍的性能(四) [Lancelot Chan]

  中式刀劍的特色:分「直刀」與「彎刀」

  中式雙手刀在100cm全長或以上,為作比較之用,暫不包括比例上把手較長的刀劍,如朴刀、斬馬刀一類,而能作戰場使用的有:

「闊身直刀」,存世例子不多,一般為特製的,也有一些雙手的「直背刀」能歸入此類;


闊身環首雙手直刀


 盧韋斯教練珍藏的雙手直刀 

「闊身加反弧柄的彎刀」,基本上也當直刀用,例如「八卦刀」;



 中國武術大師,使用這種巨大的「八卦刀」練功,也依然能單手操作

「窄身彎刀」,例如「倭刀」,是明朝起參照野太刀所製作的,還有極之巨大的「長刃大刀」。

總長超過1.5米的長刃大刀,是非常大型的刀劍


倭刀也是相當長的

「直刀」與「彎刀」兩者,在技術取向上有不同的著重:「直刀」比較著重攻擊,活動範圍比較大;而「彎刀」則比較攻守兼備,活動亦較近身一點。 


 另一枝配以環首的長刃大刀,可能比整個人還高

中式刀法:借刀劍之力運動

由於中式刀劍的「平衡點」,同樣是離把手比較遠的,所以在懂得運用的武者手上,可以發揮出超過武者本身力量的攻擊。因為武者不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操縱刀劍,而是「借刀劍之力」去運動。

  如果將其誇張一點去比喻的話,其感覺就如一把斧頭,並不是用者使出多少力,就只能斬出多少力,而是能借出額外的力量給用者,提高用者的輸出效能。

一般人的「難用」=行家的「有利」

凡事皆有代價,像中式刀劍這種「平衡點遠的厚身的刀劍」,對於沒經過專門武術訓練的用者來說,必然覺得難以掌控。而真正懂得運用此類刀劍的武者,卻不會消耗多少體力。因為根本不是用「力」去揮舞。

曾經有習國術的網友,看過筆者好友河風手持「RSW 擬真兵器」中國劍,打敗手持較長的歐洲長劍的片段,認為他能將中國劍用到出神入化,必然是臂力、腕力驚人。

  筆者曾經代答,這根本不是臂力腕力。而後來與河風一聚,聊起此話題時,河風更直言「如果那把劍沒有這種重量,根本就不可能做出那種轉向動作」。可見中式刀劍在「行家」手上,其重量和平衡,會由一般人所認為的「難用」轉變成「有利」。



 外國武者Scott Rodell 手持古董中式雙手刀

未經訓練者,難以舞動中式刀劍

總結而言,「平衡點」比較遠的刀劍,能讓用者借刀劍之力,達至超越自己出力上限的威力。然而斬、刺的威力較大,路線亦較穩定,但轉向、變速則較困難。

相反,「平衡點」近把手的刀劍,會扣掉用者的力量,減少用者的出力上限。雖然斬、刺的威力較小,路線也較飄,但轉向變速卻很容易。

  因此現代中式刀劍市場上,已經很少出現能準確複製出古代中式刀劍手感的製品,原因是假如他們都把產品造得像古刀劍一樣大威力,現代人未經訓練的狀態,根本連拿起來舞動都有困難。

  當代華人刀劍市場的扭曲現象:中不中,西不西

所以為了廣開客路,現代的中式刀劍平衡點一般都很易操縱,卻是威力欠奉。所以現代的人很少明白古時中國刀劍手感如何,以及為什麼要這樣難用。

相反,一般華人地區的刀劍生產商,若非與外國著名劍匠有合作伙伴關係者,均不知道歐洲刀劍與東方刀劍,在厚度變化上有著重大分別。因為大多只是按照古物的照 片去製作,所以造出來的歐洲刀劍,與它們所作的中式、日式刀劍手感相差不遠,並不能真正表達出東西方兩者的設計哲學上之差別。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日本刀劍的特色:放長──從「平衡點」看刀劍的性能(三) [Lancelot Chan]

  東方刀劍:以厚度抵消震盪

  東方刀劍著重發勁使用,所以厚度變化不會太大,少者約25%,多者約50%。事實上,越厚的刀劍越不會震盪。所以厚身的設計,就是為了不會因受撞擊而造成震盪為目的。

  而且不會造成震盪的刀劍,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不論是「斬」或「刺」,破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因為其厚度能令力量完全不流失於側向震盪中,從而將力量完整地送進目標裡去。

  此外,東方刀劍的闊度變化也不大,由根至尖均保持相同闊度的刀劍並不罕有,甚至變得越來越闊的刀也不少。

這種強壯的設計,是以力貫劍尖、刀尖,而不彈不屈為目標。

  
  日式刀劍的特色:以野太刀為例


 景流野太刀習者示範野太刀的拔刀術

  以日本野太刀為例子,其長度從與歐洲雙手刀差不多長的一米多,到比歐洲雙手刀更長的都有,甚至到達兩米!

  不過太長的多數只用來祭神,並非實用之物。實戰能用的,重量則由1.4kg3kg不等,取決於刀長而定。

  舉例而言,一把與歐洲雙手刀相若的野太刀,大概全長約120cm、重約1.4kg左右。這在野太刀一類中,算是比較短而輕的。

  野太刀的重量會比相同長度的歐洲雙手刀較輕,不過「平衡點」卻會比較離手。這是因為野太刀的刀柄組件,重量比歐洲刀輕得多,而且刀的厚度變化比較少,刀尖也比歐洲刀厚。 

  日式刀法:手腕伸直以爭取最長攻擊距離

  這樣的設計會造成比較大威力的斬擊。使用野太刀的各個流派之間,技術差異很大,有圓心流、景流(陰流)、柳生新陰流等。

  另外還有一個流派,在戰場上令人聞風喪膽,稱為「自顯流」。這是薩摩「示現流」的支派,使用兇狠而有效的戰場刀法,而且使用的刀並沒有經過熱處理淬火加硬,也沒有打磨至開鋒狀態,免得打在對方兵刃或地上時碎裂。

  不論流派,日式刀法傾向將手腕伸直,以爭取最長攻擊距離。雖然這樣會令斬擊力減低一點,致使威力未達最大的極限,但效能卻依然顯著。


 野太刀的長度,和背後放著的打刀長度,有相當大的差距


  中式刀法與日式刀法的分別 

  與日本野太刀流派相比,中國式刀法除了在直刺之外,不會刻意將手腕伸直地去爭取距離,力量來源來自身體。斬擊的動作中拖拉的成份較多,會將刀拖往身旁,動作也比較圓滑。

  這也代表刀放身旁或刀放身後的時間,會比其他流派為多。這種做法雖然犧牲了的距離,卻換來最大的斬擊力,及高速的運轉速度:因為迴轉半徑縮小了。
  
  這種中式技法,本身就足以破開對手的裝甲。故此,中國刀法並沒有產生出像歐洲或日本一樣,專門對付裝甲用的打法。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刃筋」──被大眾遺忘的刀劍基本功 [Lancelot Chan]

  背景資料

很多朋友觀看影片時,由於對刀劍沒有基礎認識,難免認為只要用力揮,或刀劍夠鋒利,就能將東西一分為二,漂亮地切開。

同樣地,當他們看見學生斬不開豬手時,大多數會以為是刀不夠利,或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同一把刀在一個高手手上,可以將豬手一刀切斷。

其實刀劍不是棍棒,刀身、劍身只有數mm厚,比起鈍器來說是很薄弱的。所以不管用者如何施力,只要「刃筋」不對,便不能夠斬開目標。其反撞力,甚至會對刀劍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傷。相反,假若「刃筋」正確,斬過軟目標時往往會猶如穿過空氣一樣,毫無阻力可言。

  由此可知,「刃筋」既是刀劍武藝的關鍵,也是「有刃兵器」與「鈍器」的最大差別所在。


  「刃筋」:鋒口的與刀劍行走的一致性

「刃筋」是日文中的漢字,是指刀劍行走的方向和鋒口指向的劃一性。由於日本人對「斬」相當講究,故此設立專有名詞形容這個斬擊的基本要求。

在刀劍進行斬擊的過程中,刀劍鋒口所指的角度,與刀劍刃行走的方向,必須要完全一致,並以直線穿過目標物。這樣才能讓鋒口產生出巨大的壓強,破壞目標物的表面張力,以最小的阻力穿過目標物,從而將目標物分開。

錯誤的「刃筋」,最常見的是刀劍行走路線和鋒口指向出現偏差,從而造成「拍打」目標物的情況,令刀劍刃出現金屬勞損性彎曲,不能回復筆直。

  另一種是斬進目標物後,無法以直線穿過,出現刀劍刃扭曲和旋轉的情況,這樣刀劍刃會出現螺旋性錯位,極之難以修復!

 
 上圖是錯誤「刃筋」,偏差了約20度。下圖是正確的「刃筋」,沒有偏差。


  刀劍的「功力」在於「刃筋」

要令刀劍不論以任何方向揮斬,都能夠讓鋒口指向完全和行走路徑劃一,直線性地穿過目標區,說易行難。日本刀法中,往往一個「唐竹」(直斬)就練上一年甚至更久,其實就是在練功力,讓「刃筋」更精準,並在自己的動作中去除一切錯誤因素。

以「米」字形的八個方向斬擊,每一個方向都需要不停重複練習,以培養出絕對準確的「刃筋」,否則根本不能用在真刀真劍上。

相比而言,現今一些刀劍武藝從來不提「刃筋」,甚至不清楚有這回事,而只集中精神在套路演練上。這樣到拿上真刀真劍時,是會連切膠水瓶也出現困難的。

  「刃筋」是各國的刀劍兵器都共通的基本功,甚至是但凡有鋒口的兵器,包括槍矛斧鈎等,全都講求這一點。所以實在不應忽視。


 不同的「刃筋」狀態下,穿過目標物時所承受的阻力有很大差距。
中間的是錯誤示範,紫區很大代表阻力很大。


  練習「刃筋」能「修心」

所以練習刀劍武藝必然能修心養性,在於其最基本的功力,就需要從「不斷自省」「減少錯誤」以及「極度專注」中去培養。這和佛學中的三學,「戒定慧」是相通的。

最初每一劍都錯漏百出,想斬的路線無法斬中,越大力去斬,「刃筋」越散亂不堪,就是凡夫的心。而經由「不斷自省」和「減少錯誤」,就是經歷佛家中的是「持戒」。

從「戒」生「定」,去除錯誤因素,只採用與「刃筋」相同方向的力量,將所有力量聚集於刀劍所行走的方向上,就能逐漸達到每一劍都能在同一條線上經過,而且不管投進多少力量,「刃筋」正確的「極度專注」狀態。

  從這「定」中生「慧」,就是經過去除本能上所有錯誤的因素後,將「正確」的技術植入本能後,發展成想斬哪一條線便能斬中哪一條線,而且不管是什麼角度什麼方向,都能以正確的方式去發動和結束。這就是成就了「智慧」。


  「刃筋」之錯誤容許值:25

當然,實際對戰時對手可不是站著不動,毫不反抗地任由對方大卸八塊的。在刀劍有碰撞的情況下,刀劍會出現震動及回彈。如果在震動還沒有完全消失之前就斬中對手,「刃筋」是必然會出現偏差的。

那麼,偏差多少才還能斬進目標呢?

我曾經為此做過實驗,對和人肉差不多的物件上,故意進行錯誤「刃筋」的「拍打」性斬擊。結果發現,只要偏差值角度在25度之內,都能夠斬透該目標。不過偏差值越高,阻力便越大,刀劍出現彎曲的情況便越嚴重。超過25度的偏差之後,效果便非常差了。

而在對表面硬度較高的物件上,偏差值的容許會減少。比如斬硬竹子,偏差個15度左右就會開始出現彈刀的情況。

而如果是斬更硬的東西,如鈣化了的骨頭,偏差5度已經會讓刀劍在骨頭內扭曲旋轉,讓鋒口像被鉗子夾著一樣,扭曲捲刃。


  圖中的日本刀,紅線是其刀鋒指向,紫線是實際行走方向,偏差約5度,出現彈刀情況。


  「板金甲」的意義是破壞刃筋

由此可知,古時若果對手穿著皮甲、綿甲或半硬的裝甲,「刃筋」必須要近乎完美才能發揮斬擊的效用。

而歐洲的十五世紀「板金甲」(我比較喜歡稱為「鐵皮甲」),其實是非常薄的,厚度只有1mm2mm左右。其保護用者的原理,並不是硬吃及吸收對方刀劍的撞擊力,而是利用光滑的金屬表面,讓對方的刀劍在撞擊裝甲時,向側被滑開,從而破壞「刃筋」的有效性。

所以此文希望能令大家明白,刀劍的使用,在講求「力量」「勁道」之前,是先講求「刃筋」的。在「刃筋」正確後,才加上力量,而且只採用「有利於刃筋」的力量。否則不如用棍棒去,效果會更好。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冷靜技術型」參賽者大獲全勝──第五屆學生交流賽回顧(下)[Lancelot Chan]

  背景資料 

  繼上兩篇說明了競賽的背景及出現的情況後,本文將為大家詳述今屆的比賽實況。
  
  賽後結果:冷靜技術型學生獲勝 
 
  在這一種規則下,最終獲得冠軍的學生是以冷靜,技術性,習八卦掌的黃栢堅同學。他出線時是以七點生命值出線的。以需要打三場,每場五點生命值計,他保有的生命值是差不多總量的一半。


 由勁定會盧韋斯教練頒發冠軍證書予龍德黃栢堅同學

亞軍由在勁定會學習苗刀刀法的鄧偉雄同學獲得,他在首戰後調整了戰術,以細密的守中線打法,高速打敗了對手,創下了全場唯一一次的「全身而退,保留五點生命值」的紀錄。出線時也是七點生命值。


 由擬真兵器RSW 始創人之一陳逸翁先生頒發冠軍證書予勁定會鄧偉雄同學
  
  其餘一些出色的同學,包括保有最多生命值出線的,是學習德國劍法的張有為同學。他成功發揮了德國劍術的同時攻防技術,保命同時解決對方,以七點半生命值出線,是總量的一半。


 由擬真兵器RSW 始創人之一,龍德劍術總監陳盈至先生頒發最佳反應獎證書予龍德張有為同學

學習日本野太刀刀法的蕭德健同學,在第一戰後發現只顧進攻會消耗生命值,改變打法,也算是「回頭是岸」,最終剩下六點生命值。


 由擬真兵器RSW 始創人之一,龍德劍術總監陳盈至先生頒發最佳反應獎證書予龍德蕭德健同學

學習日本打刀的朱沛鏗同學,以全場最短的兵器獲得了長度補差,最終剩下五點生命值。

場地細小,有利技術發揮

有一些朋友經常提出懷疑,為什麼比賽的場地要設定得那麼細小。我在這裡稍作解釋。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

從提升大家技術的角度:

  1. 在異種兵器對戰中,長的兵器可以欺負短的,前提是有地方向後退,一邊打,一邊拉開距離,讓短的永遠無法接近。所以場地限制,是限制巨大兵器的發揮,有利短小兵器的入身過程;

2. 從來高手就是只閃避一吋半分,就躲過對方的攻擊。場地細,鼓勵大家僅作需要的閃避,而不是整個人跑走了;

3. 場地細小,對步法要求更高,像八卦步走圈,走斜步那些,是必須的,因為後方空位不多,要善於運用兩旁的空間作閃避;

  4. 能利用徒手技術作戰,因為近身的機會大增,可以發揮大家兵器武藝以外的徒手戰法,將對方推出場外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從歷史層面去看:

1. 古代戰陣中,由於兩旁有自己戰友,自己對戰時不能退縮,否則露出漏洞,敵人會從自己退後了的空位滲入而將兩旁的戰友打敗。我們是經過實際進行團隊陣形戰中,吸收到這個教訓的。所以平時訓練時,閃避的量也不易太多,僅避足夠的即可;

  2. 古代刀劍要使用時,不一定都可以隨便走動,因為可能是橫街窄巷或市集中作戰,也可能是在走鏢,保護重要的物件或人物,根本不容許自己退縮,滿場跑;


實驗性新例精簡化,展望同學將來成長

臨時加插的新例,的確能讓同學們發現自己平常練習時所忽視的問題,就是一擊後就停止,沒有了日本劍術中所講的「殘心」,即攻擊後的警覺性。但這新例的缺點在於太過複雜,對評判的負荷大增,以致增加錯判情況。

故此我經過一晚的思量及將之精簡化後,減低對評審上的難度,同時保有其精神特色,並套用在將來的比賽中。希望各同學都能謹記今次的經驗和教訓,在劍術及心理上都更進一步。

規例是,每人總命值依然是五點,每扣滿一點就進行下一局。沒長度補償的情況下,輕擊中扣半點,重擊扣一點。被輕擊打中者,自己的重擊攻擊力會減一半,輕擊無效。

這就是說若不是打出致命一擊的,必須回防。同時也減少了打出致命一擊後,依然還有喪屍出現的情況。

而如果先一下輕擊,再一下重擊,扣了對方一點半生命值的話,額外的半點會帶到下一局裡去。亦即對手在下一局只剩半點生命值。這是實戰中常用的招式,先削弱對方後解決對方的做法,能以此規則作出鼓勵性。

在這裡引用勁定會盧韋斯教練的文章,作為是次報告的終結:讓傳統冷兵器在現代重光──RSW「自由劍擊」的競賽後感  


  附錄:決賽視頻的超連結


精彩的決戰場面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RSW「自由劍擊」的最新賽例──第五屆學生交流賽回顧(上)[Lancelot Chan]


第五屆學生交流賽,大家開始比賽前,一起合照留影


背景資料

「龍德體育學會」第五屆學生交流賽,已於2012624順利完成。
為了讓現役學生有更多真實性強的對打經驗,建立心理質素,「龍德體育學會」每隔數個月,便會舉行一次學生交流賽。而最近數次更邀得「劉門武藝(香港) 勁定會」的同學們一同參與賽事,交流苗刀武藝。


採用新賽制,增加大家的對打經驗

過 往歷屆的學生交流賽,都是採用雙淘汰賽制,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和不同的對手,進行最少兩次的對戰。而本次則一改以往風格,採用聯賽制,讓大家最少能打三場, 亦即能和更多不同的刀劍武藝風格進行交流。也減少了武術上所謂「格食格」而導致無法出線的情況。對整體的實力評估更為準確。

是次交流賽分四組比賽,每組四人。各場比試中,每位參賽者都有五點生命值。每場比試時間限時三分鐘,最多打十局。剩下生命值較多者為勝方,而所剩的生命值將會成為「分數」累積。該組中分數最高者即能出線。

最後四名出線者,會作淘汰賽進行準決賽和決賽。


 黑方手持直身中國刀,以朝天勢準備進攻紅方,而紅方則以中國直刀,擺「後段」準備迎擊


獨有的賽例,平衡真實性和技術性

在「自由劍擊」中,由於沒有限制所採用的刀劍兵器組合,可以是長刀長劍,也可以單手刀劍配盾,更可以是雙刀雙劍,甚至使用匕首。故此我們設計了獨有的規則,以平衡各種兵器的威力,使比賽不會成為「兵器競賽」,一面倒地比長度和數量。

在生命值的計算上,凡被重擊命中者均扣全值。在沒長度補差下,即扣一點生命值。而被輕擊命中者,均扣半值,一般情況下是扣半點生命值。

可是,當兵器長度差距每滿15cm,較短方的破壞力全值便增加一點,由一變二,或由二變三,如此類推。半值也會因此而增加。雙兵器的長度,則以兩枝兵器總長算。而盾的長度以直徑(或最長盾面距離)算。

再加上場地上以十一呎乘十一呎作對戰範圍,即使是長刀長劍也沒有太多空間往後退,欺負必須入身作戰的短刀短劍,增加了公平性和技術性。


實驗性質,臨時新增「垂死一擊」例

為了培養各學員對於攻擊後的回防習慣,提升大家對劍術真義的理解,在於自保不失平安回家,而非盲目捨身殺敵,故此在開賽前一晚,我臨時加插了一條實驗性的規則,在這次比賽中容許被打中的一方,在我倒數五聲的時間內,進行「垂死一擊」的反擊。

  至於賽制所導致的情怳,請參見〈以「垂死一擊」提倡防守精神──第五屆學生交流賽回顧(中)〉


紅方側身閃避黑方的歐洲手半劍刺擊,同時以歐洲長劍橫斬黑方的太陽穴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