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日本刀劍的特色:放長──從「平衡點」看刀劍的性能(三) [Lancelot Chan]

  東方刀劍:以厚度抵消震盪

  東方刀劍著重發勁使用,所以厚度變化不會太大,少者約25%,多者約50%。事實上,越厚的刀劍越不會震盪。所以厚身的設計,就是為了不會因受撞擊而造成震盪為目的。

  而且不會造成震盪的刀劍,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不論是「斬」或「刺」,破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因為其厚度能令力量完全不流失於側向震盪中,從而將力量完整地送進目標裡去。

  此外,東方刀劍的闊度變化也不大,由根至尖均保持相同闊度的刀劍並不罕有,甚至變得越來越闊的刀也不少。

這種強壯的設計,是以力貫劍尖、刀尖,而不彈不屈為目標。

  
  日式刀劍的特色:以野太刀為例


 景流野太刀習者示範野太刀的拔刀術

  以日本野太刀為例子,其長度從與歐洲雙手刀差不多長的一米多,到比歐洲雙手刀更長的都有,甚至到達兩米!

  不過太長的多數只用來祭神,並非實用之物。實戰能用的,重量則由1.4kg3kg不等,取決於刀長而定。

  舉例而言,一把與歐洲雙手刀相若的野太刀,大概全長約120cm、重約1.4kg左右。這在野太刀一類中,算是比較短而輕的。

  野太刀的重量會比相同長度的歐洲雙手刀較輕,不過「平衡點」卻會比較離手。這是因為野太刀的刀柄組件,重量比歐洲刀輕得多,而且刀的厚度變化比較少,刀尖也比歐洲刀厚。 

  日式刀法:手腕伸直以爭取最長攻擊距離

  這樣的設計會造成比較大威力的斬擊。使用野太刀的各個流派之間,技術差異很大,有圓心流、景流(陰流)、柳生新陰流等。

  另外還有一個流派,在戰場上令人聞風喪膽,稱為「自顯流」。這是薩摩「示現流」的支派,使用兇狠而有效的戰場刀法,而且使用的刀並沒有經過熱處理淬火加硬,也沒有打磨至開鋒狀態,免得打在對方兵刃或地上時碎裂。

  不論流派,日式刀法傾向將手腕伸直,以爭取最長攻擊距離。雖然這樣會令斬擊力減低一點,致使威力未達最大的極限,但效能卻依然顯著。


 野太刀的長度,和背後放著的打刀長度,有相當大的差距


  中式刀法與日式刀法的分別 

  與日本野太刀流派相比,中國式刀法除了在直刺之外,不會刻意將手腕伸直地去爭取距離,力量來源來自身體。斬擊的動作中拖拉的成份較多,會將刀拖往身旁,動作也比較圓滑。

  這也代表刀放身旁或刀放身後的時間,會比其他流派為多。這種做法雖然犧牲了的距離,卻換來最大的斬擊力,及高速的運轉速度:因為迴轉半徑縮小了。
  
  這種中式技法,本身就足以破開對手的裝甲。故此,中國刀法並沒有產生出像歐洲或日本一樣,專門對付裝甲用的打法。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