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中國刀劍的特色:借力──從「平衡點」看刀劍的性能(四) [Lancelot Chan]

  中式刀劍的特色:分「直刀」與「彎刀」

  中式雙手刀在100cm全長或以上,為作比較之用,暫不包括比例上把手較長的刀劍,如朴刀、斬馬刀一類,而能作戰場使用的有:

「闊身直刀」,存世例子不多,一般為特製的,也有一些雙手的「直背刀」能歸入此類;


闊身環首雙手直刀


 盧韋斯教練珍藏的雙手直刀 

「闊身加反弧柄的彎刀」,基本上也當直刀用,例如「八卦刀」;



 中國武術大師,使用這種巨大的「八卦刀」練功,也依然能單手操作

「窄身彎刀」,例如「倭刀」,是明朝起參照野太刀所製作的,還有極之巨大的「長刃大刀」。

總長超過1.5米的長刃大刀,是非常大型的刀劍


倭刀也是相當長的

「直刀」與「彎刀」兩者,在技術取向上有不同的著重:「直刀」比較著重攻擊,活動範圍比較大;而「彎刀」則比較攻守兼備,活動亦較近身一點。 


 另一枝配以環首的長刃大刀,可能比整個人還高

中式刀法:借刀劍之力運動

由於中式刀劍的「平衡點」,同樣是離把手比較遠的,所以在懂得運用的武者手上,可以發揮出超過武者本身力量的攻擊。因為武者不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操縱刀劍,而是「借刀劍之力」去運動。

  如果將其誇張一點去比喻的話,其感覺就如一把斧頭,並不是用者使出多少力,就只能斬出多少力,而是能借出額外的力量給用者,提高用者的輸出效能。

一般人的「難用」=行家的「有利」

凡事皆有代價,像中式刀劍這種「平衡點遠的厚身的刀劍」,對於沒經過專門武術訓練的用者來說,必然覺得難以掌控。而真正懂得運用此類刀劍的武者,卻不會消耗多少體力。因為根本不是用「力」去揮舞。

曾經有習國術的網友,看過筆者好友河風手持「RSW 擬真兵器」中國劍,打敗手持較長的歐洲長劍的片段,認為他能將中國劍用到出神入化,必然是臂力、腕力驚人。

  筆者曾經代答,這根本不是臂力腕力。而後來與河風一聚,聊起此話題時,河風更直言「如果那把劍沒有這種重量,根本就不可能做出那種轉向動作」。可見中式刀劍在「行家」手上,其重量和平衡,會由一般人所認為的「難用」轉變成「有利」。



 外國武者Scott Rodell 手持古董中式雙手刀

未經訓練者,難以舞動中式刀劍

總結而言,「平衡點」比較遠的刀劍,能讓用者借刀劍之力,達至超越自己出力上限的威力。然而斬、刺的威力較大,路線亦較穩定,但轉向、變速則較困難。

相反,「平衡點」近把手的刀劍,會扣掉用者的力量,減少用者的出力上限。雖然斬、刺的威力較小,路線也較飄,但轉向變速卻很容易。

  因此現代中式刀劍市場上,已經很少出現能準確複製出古代中式刀劍手感的製品,原因是假如他們都把產品造得像古刀劍一樣大威力,現代人未經訓練的狀態,根本連拿起來舞動都有困難。

  當代華人刀劍市場的扭曲現象:中不中,西不西

所以為了廣開客路,現代的中式刀劍平衡點一般都很易操縱,卻是威力欠奉。所以現代的人很少明白古時中國刀劍手感如何,以及為什麼要這樣難用。

相反,一般華人地區的刀劍生產商,若非與外國著名劍匠有合作伙伴關係者,均不知道歐洲刀劍與東方刀劍,在厚度變化上有著重大分別。因為大多只是按照古物的照 片去製作,所以造出來的歐洲刀劍,與它們所作的中式、日式刀劍手感相差不遠,並不能真正表達出東西方兩者的設計哲學上之差別。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日本刀劍的特色:放長──從「平衡點」看刀劍的性能(三) [Lancelot Chan]

  東方刀劍:以厚度抵消震盪

  東方刀劍著重發勁使用,所以厚度變化不會太大,少者約25%,多者約50%。事實上,越厚的刀劍越不會震盪。所以厚身的設計,就是為了不會因受撞擊而造成震盪為目的。

  而且不會造成震盪的刀劍,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不論是「斬」或「刺」,破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因為其厚度能令力量完全不流失於側向震盪中,從而將力量完整地送進目標裡去。

  此外,東方刀劍的闊度變化也不大,由根至尖均保持相同闊度的刀劍並不罕有,甚至變得越來越闊的刀也不少。

這種強壯的設計,是以力貫劍尖、刀尖,而不彈不屈為目標。

  
  日式刀劍的特色:以野太刀為例


 景流野太刀習者示範野太刀的拔刀術

  以日本野太刀為例子,其長度從與歐洲雙手刀差不多長的一米多,到比歐洲雙手刀更長的都有,甚至到達兩米!

  不過太長的多數只用來祭神,並非實用之物。實戰能用的,重量則由1.4kg3kg不等,取決於刀長而定。

  舉例而言,一把與歐洲雙手刀相若的野太刀,大概全長約120cm、重約1.4kg左右。這在野太刀一類中,算是比較短而輕的。

  野太刀的重量會比相同長度的歐洲雙手刀較輕,不過「平衡點」卻會比較離手。這是因為野太刀的刀柄組件,重量比歐洲刀輕得多,而且刀的厚度變化比較少,刀尖也比歐洲刀厚。 

  日式刀法:手腕伸直以爭取最長攻擊距離

  這樣的設計會造成比較大威力的斬擊。使用野太刀的各個流派之間,技術差異很大,有圓心流、景流(陰流)、柳生新陰流等。

  另外還有一個流派,在戰場上令人聞風喪膽,稱為「自顯流」。這是薩摩「示現流」的支派,使用兇狠而有效的戰場刀法,而且使用的刀並沒有經過熱處理淬火加硬,也沒有打磨至開鋒狀態,免得打在對方兵刃或地上時碎裂。

  不論流派,日式刀法傾向將手腕伸直,以爭取最長攻擊距離。雖然這樣會令斬擊力減低一點,致使威力未達最大的極限,但效能卻依然顯著。


 野太刀的長度,和背後放著的打刀長度,有相當大的差距


  中式刀法與日式刀法的分別 

  與日本野太刀流派相比,中國式刀法除了在直刺之外,不會刻意將手腕伸直地去爭取距離,力量來源來自身體。斬擊的動作中拖拉的成份較多,會將刀拖往身旁,動作也比較圓滑。

  這也代表刀放身旁或刀放身後的時間,會比其他流派為多。這種做法雖然犧牲了的距離,卻換來最大的斬擊力,及高速的運轉速度:因為迴轉半徑縮小了。
  
  這種中式技法,本身就足以破開對手的裝甲。故此,中國刀法並沒有產生出像歐洲或日本一樣,專門對付裝甲用的打法。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刃筋」──被大眾遺忘的刀劍基本功 [Lancelot Chan]

  背景資料

很多朋友觀看影片時,由於對刀劍沒有基礎認識,難免認為只要用力揮,或刀劍夠鋒利,就能將東西一分為二,漂亮地切開。

同樣地,當他們看見學生斬不開豬手時,大多數會以為是刀不夠利,或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同一把刀在一個高手手上,可以將豬手一刀切斷。

其實刀劍不是棍棒,刀身、劍身只有數mm厚,比起鈍器來說是很薄弱的。所以不管用者如何施力,只要「刃筋」不對,便不能夠斬開目標。其反撞力,甚至會對刀劍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傷。相反,假若「刃筋」正確,斬過軟目標時往往會猶如穿過空氣一樣,毫無阻力可言。

  由此可知,「刃筋」既是刀劍武藝的關鍵,也是「有刃兵器」與「鈍器」的最大差別所在。


  「刃筋」:鋒口的與刀劍行走的一致性

「刃筋」是日文中的漢字,是指刀劍行走的方向和鋒口指向的劃一性。由於日本人對「斬」相當講究,故此設立專有名詞形容這個斬擊的基本要求。

在刀劍進行斬擊的過程中,刀劍鋒口所指的角度,與刀劍刃行走的方向,必須要完全一致,並以直線穿過目標物。這樣才能讓鋒口產生出巨大的壓強,破壞目標物的表面張力,以最小的阻力穿過目標物,從而將目標物分開。

錯誤的「刃筋」,最常見的是刀劍行走路線和鋒口指向出現偏差,從而造成「拍打」目標物的情況,令刀劍刃出現金屬勞損性彎曲,不能回復筆直。

  另一種是斬進目標物後,無法以直線穿過,出現刀劍刃扭曲和旋轉的情況,這樣刀劍刃會出現螺旋性錯位,極之難以修復!

 
 上圖是錯誤「刃筋」,偏差了約20度。下圖是正確的「刃筋」,沒有偏差。


  刀劍的「功力」在於「刃筋」

要令刀劍不論以任何方向揮斬,都能夠讓鋒口指向完全和行走路徑劃一,直線性地穿過目標區,說易行難。日本刀法中,往往一個「唐竹」(直斬)就練上一年甚至更久,其實就是在練功力,讓「刃筋」更精準,並在自己的動作中去除一切錯誤因素。

以「米」字形的八個方向斬擊,每一個方向都需要不停重複練習,以培養出絕對準確的「刃筋」,否則根本不能用在真刀真劍上。

相比而言,現今一些刀劍武藝從來不提「刃筋」,甚至不清楚有這回事,而只集中精神在套路演練上。這樣到拿上真刀真劍時,是會連切膠水瓶也出現困難的。

  「刃筋」是各國的刀劍兵器都共通的基本功,甚至是但凡有鋒口的兵器,包括槍矛斧鈎等,全都講求這一點。所以實在不應忽視。


 不同的「刃筋」狀態下,穿過目標物時所承受的阻力有很大差距。
中間的是錯誤示範,紫區很大代表阻力很大。


  練習「刃筋」能「修心」

所以練習刀劍武藝必然能修心養性,在於其最基本的功力,就需要從「不斷自省」「減少錯誤」以及「極度專注」中去培養。這和佛學中的三學,「戒定慧」是相通的。

最初每一劍都錯漏百出,想斬的路線無法斬中,越大力去斬,「刃筋」越散亂不堪,就是凡夫的心。而經由「不斷自省」和「減少錯誤」,就是經歷佛家中的是「持戒」。

從「戒」生「定」,去除錯誤因素,只採用與「刃筋」相同方向的力量,將所有力量聚集於刀劍所行走的方向上,就能逐漸達到每一劍都能在同一條線上經過,而且不管投進多少力量,「刃筋」正確的「極度專注」狀態。

  從這「定」中生「慧」,就是經過去除本能上所有錯誤的因素後,將「正確」的技術植入本能後,發展成想斬哪一條線便能斬中哪一條線,而且不管是什麼角度什麼方向,都能以正確的方式去發動和結束。這就是成就了「智慧」。


  「刃筋」之錯誤容許值:25

當然,實際對戰時對手可不是站著不動,毫不反抗地任由對方大卸八塊的。在刀劍有碰撞的情況下,刀劍會出現震動及回彈。如果在震動還沒有完全消失之前就斬中對手,「刃筋」是必然會出現偏差的。

那麼,偏差多少才還能斬進目標呢?

我曾經為此做過實驗,對和人肉差不多的物件上,故意進行錯誤「刃筋」的「拍打」性斬擊。結果發現,只要偏差值角度在25度之內,都能夠斬透該目標。不過偏差值越高,阻力便越大,刀劍出現彎曲的情況便越嚴重。超過25度的偏差之後,效果便非常差了。

而在對表面硬度較高的物件上,偏差值的容許會減少。比如斬硬竹子,偏差個15度左右就會開始出現彈刀的情況。

而如果是斬更硬的東西,如鈣化了的骨頭,偏差5度已經會讓刀劍在骨頭內扭曲旋轉,讓鋒口像被鉗子夾著一樣,扭曲捲刃。


  圖中的日本刀,紅線是其刀鋒指向,紫線是實際行走方向,偏差約5度,出現彈刀情況。


  「板金甲」的意義是破壞刃筋

由此可知,古時若果對手穿著皮甲、綿甲或半硬的裝甲,「刃筋」必須要近乎完美才能發揮斬擊的效用。

而歐洲的十五世紀「板金甲」(我比較喜歡稱為「鐵皮甲」),其實是非常薄的,厚度只有1mm2mm左右。其保護用者的原理,並不是硬吃及吸收對方刀劍的撞擊力,而是利用光滑的金屬表面,讓對方的刀劍在撞擊裝甲時,向側被滑開,從而破壞「刃筋」的有效性。

所以此文希望能令大家明白,刀劍的使用,在講求「力量」「勁道」之前,是先講求「刃筋」的。在「刃筋」正確後,才加上力量,而且只採用「有利於刃筋」的力量。否則不如用棍棒去,效果會更好。


(Lancelot Chan的博客內容全屬原創,歡迎引用,敬請保留本博客鏈結:lancelotrsw.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