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兩篇說明了競賽的背景及出現的情況後,本文將為大家詳述今屆的比賽實況。
賽後結果:冷靜技術型學生獲勝
在這一種規則下,最終獲得冠軍的學生是以冷靜,技術性,習八卦掌的黃栢堅同學。他出線時是以七點生命值出線的。以需要打三場,每場五點生命值計,他保有的生命值是差不多總量的一半。
由勁定會盧韋斯教練頒發冠軍證書予龍德黃栢堅同學
亞軍由在勁定會學習苗刀刀法的鄧偉雄同學獲得,他在首戰後調整了戰術,以細密的守中線打法,高速打敗了對手,創下了全場唯一一次的「全身而退,保留五點生命值」的紀錄。出線時也是七點生命值。
由擬真兵器RSW 始創人之一陳逸翁先生頒發冠軍證書予勁定會鄧偉雄同學
其餘一些出色的同學,包括保有最多生命值出線的,是學習德國劍法的張有為同學。他成功發揮了德國劍術的同時攻防技術,保命同時解決對方,以七點半生命值出線,是總量的一半。
由擬真兵器RSW 始創人之一,龍德劍術總監陳盈至先生頒發最佳反應獎證書予龍德張有為同學
學習日本野太刀刀法的蕭德健同學,在第一戰後發現只顧進攻會消耗生命值,改變打法,也算是「回頭是岸」,最終剩下六點生命值。
由擬真兵器RSW 始創人之一,龍德劍術總監陳盈至先生頒發最佳反應獎證書予龍德蕭德健同學
學習日本打刀的朱沛鏗同學,以全場最短的兵器獲得了長度補差,最終剩下五點生命值。
場地細小,有利技術發揮
有一些朋友經常提出懷疑,為什麼比賽的場地要設定得那麼細小。我在這裡稍作解釋。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
1. 在異種兵器對戰中,長的兵器可以欺負短的,前提是有地方向後退,一邊打,一邊拉開距離,讓短的永遠無法接近。所以場地限制,是限制巨大兵器的發揮,有利短小兵器的入身過程;
2. 從來高手就是只閃避一吋半分,就躲過對方的攻擊。場地細,鼓勵大家僅作需要的閃避,而不是整個人跑走了;
3. 場地細小,對步法要求更高,像八卦步走圈,走斜步那些,是必須的,因為後方空位不多,要善於運用兩旁的空間作閃避;
從歷史層面去看:
1. 古代戰陣中,由於兩旁有自己戰友,自己對戰時不能退縮,否則露出漏洞,敵人會從自己退後了的空位滲入而將兩旁的戰友打敗。我們是經過實際進行團隊陣形戰中,吸收到這個教訓的。所以平時訓練時,閃避的量也不易太多,僅避足夠的即可;
實驗性新例精簡化,展望同學將來成長
臨時加插的新例,的確能讓同學們發現自己平常練習時所忽視的問題,就是一擊後就停止,沒有了日本劍術中所講的「殘心」,即攻擊後的警覺性。但這新例的缺點在於太過複雜,對評判的負荷大增,以致增加錯判情況。
故此我經過一晚的思量及將之精簡化後,減低對評審上的難度,同時保有其精神特色,並套用在將來的比賽中。希望各同學都能謹記今次的經驗和教訓,在劍術及心理上都更進一步。
規例是,每人總命值依然是五點,每扣滿一點就進行下一局。沒長度補償的情況下,輕擊中扣半點,重擊扣一點。被輕擊打中者,自己的重擊攻擊力會減一半,輕擊無效。
這就是說若不是打出致命一擊的,必須回防。同時也減少了打出致命一擊後,依然還有喪屍出現的情況。
而如果先一下輕擊,再一下重擊,扣了對方一點半生命值的話,額外的半點會帶到下一局裡去。亦即對手在下一局只剩半點生命值。這是實戰中常用的招式,先削弱對方後解決對方的做法,能以此規則作出鼓勵性。
在這裡引用勁定會盧韋斯教練的文章,作為是次報告的終結:讓傳統冷兵器在現代重光──RSW「自由劍擊」的競賽後感
附錄:決賽視頻的超連結
精彩的決戰場面